信用风险

  • 详情 房价泡沫下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异化与信贷扭曲
    房地产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三大风险”中的两个风险,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可能诱发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事件。本文以2010年—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和地方性中小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城市房价泡沫上升会产生风险“粉饰效应”,表现为降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但是房价泡沫破灭会导致中小银行风险持续上升。影响机制的结果发现,城市房价泡沫带来的抵押品价值效应和银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会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即提升中小银行客户抵押品价值、促进中小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替代进而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异质性研究表明:房价泡沫上升对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粉饰作用在城商行、省域内经营的地方性银行、银行业竞争度较低地区银行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房价泡沫会扭曲地方性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表现为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行业,并没能够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房地产市场风险传溢的影响机理,还能够深化对于房地产风险-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信贷扭曲影响逻辑的理解,从而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启示。
  • 详情 影子银行监管与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来自《资管新规》的证据
    影子银行监管政策旨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推动金融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面临流动性约束和影子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资管新规》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4-2022年中国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基于银行理财产品视角探究影子银行监管对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本文基于上市公司贷款数据识别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关联,并结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据构建企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敞口指数。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实施前对银行理财产品敞口较高的企业在此后的信贷可得性明显降低,且该效应在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无四大国有银行贷款的企业、与银行信贷关联较为单一的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低的企业中表现更加突出;机制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实施前对理财产品依赖程度较高的银行在此后的非流动性资产持有比例显著降低,资产端流动性囤积水平明显上升,该效应通过银企信贷关联传导至企业并导致其信贷可得性降低。本文厘清了影子银行监管政策影响企业信贷融资的内在机制,为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详情 金融创新能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吗? ——基于信用保护工具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证据
    近年来,在债市违约潮频发制约债券融资的背景下,我国吸收借鉴国外信用衍生品发展经验,创新了中国版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以下简称CRM),推动了债市功能恢复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搜集银行间及交易所债券市场凭证类CRM数据,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视角,考察了我国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服务效果。结果发现,发行CRM能够同时降低企业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程度,有效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现象。CRM创设机构发挥了关键性的治理作用,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债务治理等机制促进投资效率。CRM服务民营企业提升投资效率的效果更明显,且当CRM创设规模覆盖比率越高、保护期限越长时,提升投资效率的效果越强。结论显示,作为增强债券市场有效性的金融创新制度,CRM具有较好的增信效果和治理效果,契合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对中央提出的“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都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与实体企业系统性风险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的复杂形势下,妥善处置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确保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发展安全的关键。文章以2010-2020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2015年新《预算法》的正式施行作为外生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深入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实体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通过杠杆失衡机制和信用关联机制,有效降低了实体企业的信贷错配、过度负债及杠杆操纵水平,显著弱化了实体企业间的担保关联和因影子银行与金融化活动引致的信用风险关联,从而有力缓释了实体企业的系统性风险。这一效应在政府隐性担保强、金融监管程度弱及城投债务期限长的地区尤为明显。经济后果上,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实体企业系统性风险的积极缓释效应,最终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平稳增长。文章的研究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具有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以及消除经济增长隐患的重要政策效果,对于深化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改革和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 详情 碳价格,绿色投资与债券信用利差
    “双碳”目标下企业的绿色投资及风险管理策略受到预期碳价格变动的影响,并且绿色投资最优决策需要企业权衡投资不足的机会成本和绿色债务无法偿还的违约成本。考虑外部融资风险和随机流动性冲击,本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量化研究碳价格对企业最优绿色投资规模和绿色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机制。碳资产可被质押使得碳价格在直接影响违约边界的同时,也通过影响绿色投资规模间接影响企业的违约边界,且模型发现由于碳价格对企业违约概率和违约成本的非对称影响,碳价格对信用风险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理论结果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碳价格的提高能够改善绿色投资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绿色债券信用利差;存在碳价格的高低双重门槛来决定企业的最优绿色投资决策,当碳价格低于影子价格时,随着碳价格的提高,最优绿色投资规模增加、现金持有水平降低,而当碳价格处于显著大于影子价格的较高水平时,碳价格的提高反而降低最优绿色投资规模、提高现金持有水平;此外,当碳价格分别大于和小于高低门槛值时,企业绿色债券信用利差随着绿色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分别相应地增加和减少。本文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碳定价机制对企业绿色投资决策和绿色债券定价所发挥的作用与微观机理。
  • 详情 碳风险、区域低碳转型与银团贷款定价
    《巴黎气候协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本文以《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为事件冲击,采用连续型 DID 模型探究了区域低碳转型风险对银团贷款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自协定签署后,中国高碳排放地区的银团贷款存在显著为正的碳风险溢价;由于地区碳风险导致贷款违约风险上升,从而提高了企业贷款成本。此外,研究还发现:碳风险溢价的高低受地区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特征的影响;在法制化程度高的地区,银行因承担污染连带责任而提高对碳风险的重视程度,相应地提高了碳风险溢价;在产品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地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能够激励低碳产品生产和低碳技术研发,从而降低碳风险溢价;在发生气候灾害的地区,银行执行国家救济职能,会降低碳风险溢价;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碳中和更易实现,林业碳汇收益和碳汇抵押资产能够增加现金流并降低信用风险,从而降低碳风险溢价。本文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区域低碳转型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 详情 在大数据框架下建立与国际接轨并适合中国金融市场国情的主体信用评级体系
    信用评级行业是现代金融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信用评级业务已涉足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国内实施的信用评级体系仍面临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的发展除了需要针对金融行业本身在信用风险的披露进行专业的刻画和解读外,在借鉴国际金融市场和信用评级机构在评级方法实践的基础上,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评级的一般方法、分析框架和可落地实践的技术手段。本文的目的是在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在信用评估(评级)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基于“全息画像”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方法进行文本数据的分析,提取对应的(非机构化)文本数据的风险特征首先克服描述不好行为(即,违约,欺诈等行为)的“坏”样本数量不够的问题,然后建立支持风险评估相配套的风险业务流程分析框架,从而实现能够改善信用评级质量和提高评级区分度需要的特征指标的筛选,并结合违约模型和配套的信用转移矩阵指标,完成构建与国际通用的信用评级体系标准接轨并适合中国企业主体信用资质表现的信评体系, 从而达到解决挑战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三大核心问题:1)信用评级虚高;2)信用评级区分度不足;和 3)信用评级事前预警功能弱的问题。
  • 详情 《民法典》时代下银行担保权的实现 ——以让与担保为视角
    《民法典》在担保物权领域做了许多重大的调整,这对于金融行业也是一巨大的冲击,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加快金融法治建设。金融担保制度是目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加强社会信用的关键制度,是金融创新中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让与担保为视角对《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探讨让与担保制度对我国金融担保的影响,规划金融法治建设应对策略和金融担保的未来规划。
  • 详情 飞蛾扑火:股市泡沫会加剧P2P平台的信用风险吗?
    我们发现,股市泡沫和信贷市场中的信用风险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分析了来自人人贷(国内头部P2P众筹平台)的超过45万笔贷款数据,时间为2015年,当时A股正经历非理性的大起大落。随着上证综指突破3500点,散户们积极进入股市,并通过P2P平台融资,我们发现,此时P2P平台贷款的违约率以及违约程度都有了大幅提高。对于低质量贷款以及过分自信的贷款者,这种效应更加显著。其他一系列P2P市场状态指标,也都出现恶化。总之,我们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会扩大金融风险,促使风险在不同市场之间蔓延。
  • 详情 中小企业信贷保险研究
    本文从全新的角度提出采用中小企业信贷保险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社会问题。通过信贷保险来分散和转移银行信贷风险,扩大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规模,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在此设计了两种中小企业信贷保险的运作模式,即基于大数法则的信用保险模式和能够分享投资收益的保证保险模式。充分运用信用风险转移原理,将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共同运用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以全方位解决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困境,试图打造能够规模化复制的、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社会难题提供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