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融资

  • 详情 金融创新能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吗? ——基于信用保护工具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证据
    近年来,在债市违约潮频发制约债券融资的背景下,我国吸收借鉴国外信用衍生品发展经验,创新了中国版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以下简称CRM),推动了债市功能恢复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搜集银行间及交易所债券市场凭证类CRM数据,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视角,考察了我国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服务效果。结果发现,发行CRM能够同时降低企业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程度,有效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现象。CRM创设机构发挥了关键性的治理作用,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债务治理等机制促进投资效率。CRM服务民营企业提升投资效率的效果更明显,且当CRM创设规模覆盖比率越高、保护期限越长时,提升投资效率的效果越强。结论显示,作为增强债券市场有效性的金融创新制度,CRM具有较好的增信效果和治理效果,契合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对中央提出的“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都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 详情 中国商业银行绿色债券发行动机实证研究 ——基于监管套利的视角
    本文从监管套利的角度对中国商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动机进行实证研究。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和内生性影响后我们发现,流动性越差的商业银行越有可能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融资。此外,门限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对于商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数量存在某一“门槛效应”,当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该“门槛”时,商业银行发行绿债的数量不受其流动性状况的影响,但当资本充足路高于该“门槛”时,商业银行发行绿债的数量与其流动性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差的中国商业银行更愿意承担更高的绿债发行成本进行融资。市场现状显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政策环境为商业银行的监管套利提供了空间。本文的结论为监管部门改进绿色债券的发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详情 债务结构优化与企业创新——基于企业债券融资视角的研究
    本文在我国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从债券融资的视角,探讨债务结构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券融资与企业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债券融资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研究表明:(1)债券融资能够通过降低整体债务融资成本并延长整体债务期限促进企业创新;(2)债券融资对于银行贷款存在溢出效应,即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还能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延长银行贷款期限,进而促进企业创新;(3)产品市场竞争和代理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债券融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4)不同类型的债券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存在异质性,债券发行的便利性是其影响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 详情 风险承担、首次信用评级与公司债券融资成本
    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显著影响信用评级,进而影响公司债券的发行资格与融资成本,故发债公司存在基于评级的风险承担策略调整动机。本文考察发债公司获得首次评级前风险承担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检验风险承担水平对首次信用评级的影响及其市场反应。实证结果发现:在获得首次信用评级前公司风险承担水平持续下降,而后缓慢回升,公司存在针对性调整风险承担水平以迎合评级需求的行为;风险承担水平与主体信用评级显著负相关;通过信用评级的中介效应,风险承担水平与债券融资成本显著正相关。公司通过针对性地调整风险承担水平可获取较为理想的主体信用评级,并获得融资成本的有效节约。
  • 详情 债券市场上的空间邻近性
    本文以 2009 2019 年公开发行的公司债与企业债为样本考察债券承销商与债券发行公司的空间临近性对债券 资成本、违约概率以及债券期限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 当承销商与公司在同一省份或者承销商与公司距离更近时,债券融资成本越低;并且,承销商的声誉以及公司信息透明度会削弱承销商空间临近性对降低债券融资成本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承销商与高和中等信用水平公司的空间临近增加了所发行债券的期限,与低信用水平公司的空间临近效果则相反;最后,我们发现承销商与公司的空间临近降低了债券违约概率。本文的发现在考虑内生性、地方政府关联程度以及排除一线城市的影响下依旧成立。
  • 详情 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成本(博士生论坛征文)
    本文用股票市场换手率衡量投资者情绪,研究了股票市场环境对债券发行成本的影响。基于股票和债券价值决定因素的相似性以及风险特征的相异性,我们提出了同向效应假说和反向效应假说,实证检验结果支持同向效应,即债券融资成本与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一关系主要存在于与股票性质更为相似的含股权债券,而违约风险小的债券会进一步强化同向效应。
  • 详情 金融管制、外部治理环境和企业债务工具的选择
    我国企业债务融资是决定向银行贷款还是发行企业债券?其选择到底受何种因素影响,是企业自身特性决定、还是适应债务契约治理机制的需要,抑或是受制于我国现实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管制的约束结果?本文以1998-2009年之间我国非金融企业新增的3053笔债券和银行贷款为研究样本,运用PROBIT计量方法,从企业特征、债务契约属性、外部制度环境和金融管制四个方面来分析企业是趋向于选择企业债券还是银行贷款,解释了我国企业债券融资选择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环境。
  • 详情 中外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差异性分析
    在3万多家房地产企业中,目前可以真正供其选择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信贷、上市融资、信托融资、债券融资、以及其他融资方式,如基金融资等。但实际上,超过半数以上的资金,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银行信贷。统计数字表明,银行信贷占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的79%。而其他融资方式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例如,2003年房地产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总量仅2亿元人民币,与当年房地产投资高达1万多亿元人民币相比,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 详情 资本成本与融资成本的辨析及对我国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兼与黄少安教授商榷
    鉴于我国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西方国家完全相反,黄少安、张岗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一文中认为其直接动因在于股权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债务融资的成本,但同时在文中对资本成本与融资成本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了混用,进而甚至可以推论出公司股权融资的资本成本小于债券融资的资本成本这一足以推翻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革命性”结论。本文明确区分了作为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收益率的资本成本与公司实际筹资所付出的融资成本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发现:我国公司融资偏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公司的资本成本的软约束性,其深层次上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缺乏投资意识和资本市场缺乏退市机制。
  • 详情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与债券市场建设研究
    通过对民营企业融资现状、方式的分析,提出发行债券将成为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并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