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

  • 详情 股票收益率非对称性:新测度与新发现
    收益率非对称性定价是金融研究中长期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概率分布、反映收益率整体非对称性的新测度(Return Asymmetry, RA),首次为该争议提供了跨市场的系统性证据。研究发现:首先,RA测度在中、美等主要市场均能负向预测股票横截面收益率,其解释力较传统测度显著提升;其次,RA的定价优势源于其对收益率复杂分布信息的更全面捕捉,特别是能有效识别系统与特质非对称之间的交互效应;最后,通过博彩偏好、投资者情绪、关注度和套利限制等多维度渠道分析,证实行为因素是驱动收益率非对称性定价的核心机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弥合学术分歧,更建立了具有全球适用性的非对称定价分析范式。
  • 详情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国有经营性质和投资者情绪
    央国企在我国经济社会中除了创造经济价值和国家税收外,还承载着广泛的社会责任与企业担当。受行业属性、经营状况和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影响,部分央国企长期存在市场估值偏低、投资者情绪低迷的问题。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提出与实践,有利于修复当前国企和非国企估值水平割裂的现状,对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股吧文本、股票市场交易和公司股权数据,采用模糊断点回归设计,评估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出之后上市公司经营性质对于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特估”在官方层面正式提出后,上市公司国有控股经营性质对个股投资者情绪有显著的提升作用;(2)该效应在日常消费品、工业和通讯服务三大行业和高市值公司较为明显,且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短期滞后性和长期衰减性;(3)本文进一步发现,这一处理效应可能通过股息偏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对“中特估”效应定量分析的空白,有助于理解新形势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对引导市场投资者情绪也有一定的政策和企业决策参考价值。
  • 详情 私募股权市场中企业背景有限合伙人的投资行为与绩效研究
    非金融企业是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重要的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LP)。本文利用清科数据库2000-2022年LP基金层面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企业LP与非企业LP、不同类型企业LP在投资行为与投资绩效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在投资行为方面,相比金融背景 LP,企业 LP 会联合更多的 LP 一起投资、更偏好 CVC 基金、合作的基金管理人(General Partner,GP)的经验相对不足,投资经验丰富的企业LP所合作的GP的经验更为丰富。而在投资绩效方面,企业 LP 的绩效显著低于金融背景和其他背景LP。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民营企业LP,国资企业LP更倾向于和国资企业LP、国资GP合作,且国资企业LP的投资绩效没有显著高于民营企业LP的绩效。而相比非高技术企业LP,高技术企业LP 更倾向于投资聚焦于本行业的基金,且高技术企业 LP 所投基金的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报倍数显著高于非高技术企业LP,但高技术企业LP所投基金的退出比例和IPO比例较低。本文扩展了私募股权LP研究的视角,研究成果有助于GP和初创企业更好地了解企业LP的投资诉求,从而提升投融资效率,并为培育耐心资本提供理论依据。
  • 详情 金融心理学的一个理论综述及“非理性”的A股投资案例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心理学理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人们在进行实际的投资决策时,其信念的形成并不遵循贝叶斯理性,其选择的偏好也并非满足“理性”的假设,而是存在种种“非理性”的局限。事实上,这种“非理性”成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思维和决策模式,对其决策行为和结果产生总体的和长远的影响,典型的如代表性思维、经验法则、锚定与调整效应、框定依赖偏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证实偏差等。本文在介绍这些经典金融心理学理论的同时,予以借鉴并对我国A股市场上发生的投资者心理就行了分析,本文成果对于研究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 详情 中国新基金发行之谜和投资者保护
    截止 2022 年 1 月,中国公募基金管理资产 25 万亿,基金数量已超过 9000支。虽然管理资产规模只有美国公募基金行业的 1/9,但中国基金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表现出强烈的发行新基金偏好。我们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在基金发行中的巨大渠道优势以及对于基金托管业务的重视。基金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银行客户群,在不同银行发行新基金并托管是一个重要手段。过度发行基金造成权益类基金经理平均管理 2.6 支基金。比较同一个基金经理管理的新老基金,我们发现新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优于老基金 1.5%-2%。当一个基金经理发行了新基金后,其管理的老基金表现出现下降。由于新基金的资金流入更加依赖其近期表现,因此基金经理有更强动机提升新基金业绩。我们的发现对于规范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加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依据。
  • 详情 考虑供应商资金约束的绿色供应链内部融资策略研究
    在绿色供应链市场中,通过零售商向供应商提供投资或贷款,可以减少供应商资金不足、无法正常组织生产引起的零售商以及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损失。本文假设市场总需求不确定,构建供应商资金约束情况下供应链内部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模型,分析了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消费者绿色偏好、零售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以及股权比例的增加,产品绿色度和批发价格增加;当供应商进行融资时,若股权比例极低,应该选择债权融资方式进行融资,随着股权比例的增加,达到临界点之后,供应商应该选择股权融资。当股权比例满足一定条件下,供应商和零售商会达成共识选择股权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从而实现双赢。
  • 详情 基于价量概率波方程的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模型
    本文研究股票市场中的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用最大交易量权重价格表示价格参照点或均衡点。我们假设日内股价由于动量效应不断地偏离该价格均衡点,又由于反转效应重新返回,并且交易量权重在价格区间的分布服从一组解析的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模型。通过量化动量交易、反转交易和相互作用交易,我们构建了价量概率波二阶微分方程,得到了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的数学模型,并且用相互一致性偏好来解释该动态均衡的形成机制。利用我国 A 股市场每笔交易的高频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交易量权重价格动态均衡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包含了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和反射理论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例如可以建立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动态均衡风险模型及其风险管理。
  • 详情 地方性商业银行国有股权对关联贷款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
    国有股权在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要准确分析银行关联贷款问题,必须纳入对国有股东行为和动机的考察。本文使用国内较为全面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关联贷款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国有股权对关联贷款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结果表明,地方性商业银行国有股权占比越高,关联贷款的规模越大、价格水平越高;这种影响的潜在机制是地方银行信贷投放偏好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而非地方政府利用国有股权通过低价关联贷款掠夺银行利益。本文是对地方性商业银行关联贷款与股权结构的首次系统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 详情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在"高送转"与现金股利之间如何选择的影响。本文发现,当控股股东进行了股权质押时,上市公司更可能推出"高送转"的利润分配方案,回避或降低现金股利的倾向更高,这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对"高送转"与现金股利之间偏好差异一致;这一关系在控股股东质押股份比例越高、质押股权面临的平仓风险越高时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在公司股利政策选择方面的经济后果,并为市场投资者对"高送转"以及现金股利的不同偏好提供了增量证据。
  • 详情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资产管理业务未来发展——基于商业银行参股基金公司的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重要试验田。虽然理财子公司是新兴事物,但与其股东结构相似,产品结构相似的商业银行系基金公司已随着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壮大。本文将通过剖析我国商业银行作为最大股东的基金公司的产品特点与优势,发现商业银行控股的基金公司更偏好发行债券型基金产品,其表现不但显著优于非银行系基金,而且与商业银行的属性相关 。本文证明上述债券型产品的超额收益源自于商业银行股东的信息优势,即商业银行体系内存在信息传导机制,使旗下基金可以利用大股东在信贷业务中积累的信息优势从信用评级较低的债券中择出提供稳定收益的债券,既能获得低信用等级债券的高收益率,又规避违约风险,提高收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