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

  • 详情 中国上市公司特征与证券分析师跟进
    证券分析师作为证券市场的信息中介,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本文研究样本选取2006-2008年上市公司和证券分析师相关数据,分析牛 熊市场转换中的分析师的跟进行为。实证研究发现,分析师对股票的跟进行为与 上市公司特征关系密切。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特征,分析师们关注成长能力和盈利 能力,不关注偿债能力和收入质量。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越好,分析师跟进人数越 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好,则分析师跟进人数越多。对于上市公司的其他特 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越大、基金持股比例越高、上市时间越短、公司不确定性低 (停牌次数少),则分析师跟进人数越多。并且由于市场由牛转熊的变化导致分 析师对公司财务特征关注程度发生了变化。
  • 详情 基于理性预期框架的停牌制度研究:理论与实证
    本文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构建模型,通过定价偏差、信息揭示程度、市场深度和价格波动 分析了连续交易机制和停牌制度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交易和停牌的优劣,实际上取决于市场 知情者人数的多少;而公告信息精度的高低,也在另一方面决定了停牌实施的效果。另外,本文使用中国 股票市场的停牌和交易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关检验。结果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无论是例行停牌还 是警示性停牌,停牌后的市场深度和价格波动总是大于非停牌日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股市的停牌在一定 程度上并没有达到优于连续交易的预期效果。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停牌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本文使用深圳A股市场2006年的停复牌和交易数据,构造了“停牌日”样本和与之对应的“非停牌日”样本,并通过计算“异常观察值”对停牌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了控制部分其它因素的影响,本文还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停牌制度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例行停牌还是警示性停牌,停牌股票在复牌时刻的交易量都显著低于非停牌日的平均交易量,其价格变化率大于非停牌日的平均价格变化率;在复牌后的一小时内,其交易量和波动性都显著大于非停牌日的平均水平。总体来看,中国股票市场目前采用的停牌是缺乏效率的,停牌制度的实施并没有实现监管层提高市场效率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