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

  • 详情 关于我国证券市场注册制下若干配套政策改革的研究
    每个国家有能力创业并做大做强成为企业家的都是极少数人,企业家是宝贵的国家战略资源;他们发展需要资金,到资本市场融资,是国家人民利益所在,理所当然要支持。但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道德水准同普通群众没有太大不同,上市为了圈钱套也是有的。我国14亿人口,无风险识别能力群体庞大,股市散户主导;严监管,失去活跃度,企业难融资;放松监管,垃圾概念漫天飞。过去现在和将来很长时间内,二级市场都很难实现总体上的等价交换。过去上市的大多是国企,国有股减持还能充实社保,都是公共利益;存量股份二级市场简单全流通说得过去。而今来上市的是清一色的民营企业,越垃圾越贵越减持越涨,股市集腋成裘让极少数人一夜暴富,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眼下原始股上市流通的注册制已经行程近半,相关配套监管如不尽快跟上,近2亿个家庭、8亿人口的财富难免被极少数海内外机构和私人老板们反复收割,批量制造富翁大量制造新生贫困人口,整个国家社会阶层有形成目前香港倒金字塔型社会的危险:极少数人富可敌国,绝大多数人却贫穷潦倒,其后果党国家和人民无法承受。必须站在国家人民利益立场,寻求最大公约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市场改革要以国体政体为中心,要以等价交换和公平交易为条件,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证券市场既要大力支持企业家融资,发展经济,又要抑制其一夜暴富的利益冲动。建议证券市场注册制下辅以如下配套政策: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增加骨干员工持股强制性条款,上市公司存量股份改大宗交易平台封闭流通,以强制信托责任大力发展负责任的爱国机构投资者,将新股上市审批权归还给人民,革新红利税,改造监管队伍,强化一定温度下的严监管,以持续现金分红能力作为退市主要依据。
  • 详情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方式选择:基于投资者异质信念视角
    本文以2006-2010年在沪深两市通过定向增发实现再融资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次在全流通背景下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投资者异质信念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向机构投资者增发新股;投资者异质信念与定向增发规模负相关;当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时,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大股东越有动机利用资产认购新增股份。本文的研究拓展了行为金融理论在企业融资特别是增发融资方面的研究视野。
  • 详情 (博士生论坛征文)最终控制人、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全流通的经济后果分析
    本文使用2003-2009年数据对全流通前后股权分置改革公司股权结构变量与企业业绩关系进行考察,得到以下发现:全流通后国有最终控制人的掏空动机显著高于非国有最终控制人,国有最终控制公司的业绩改进程度显著弱于非国有最终控制公司;全流通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业绩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全流通后非国有最终控制公司大股东股权制衡的治理效果改善明显;尽管全流通后流通股股权制衡度提升明显,但流通股股权制衡的治理效果却未得到体现,甚至有恶化趋势。
  • 详情 全流通下的大股东行为模式转变与上市公司绩效
    本文构建了全流通背景下的大股东行为模型,对大股东行为转变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大股东与其控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改后大股东行为转变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发生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交易前具有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和较低的市盈率,交易后业绩显著提升。与股改前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相比,股改后的关联交易并非为获取再融资资格,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明显下降。股改后关联交易规模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与交易前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市盈率负相关,表明股价收益成为影响大股东行为的重要变量。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公司绩效与关联交易规模、交易前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因此,实证结果验证了我们的模型:全流通下大股东行为模式发生了明显转变,即从股改前的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转变为股改后支持上市公司发展。
  • 详情 金字塔结构的内外部特征对公司关联交易行为的影响
    论文以2005年底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2004-2007年的年报数据为基础,探索分析了金字塔内、外部结构特征在股改前后的变化及其对终极控制人采取的不同类型关联交易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字塔结构的层级数越多,终极控制人进行的“掏空性”关联交易行为就越严重;金字塔结构的链条数越多,终极控制人进行的“掏空性”关联交易行为越少;终极控制人持有的终极控制权比例越高,其越有可能进行频繁高额的“掏空性”关联交易;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越严重,越有可能进行“掏空性”关联交易行为;而股权结构的制衡水平越高,终极控制人进行的“掏空性”关联交易行为的频率和规模越低。此外,我们没有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明显改善终极控制人掏空行为的经验证据。本研究结论对于全流通时代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政策意义。
  • 详情 不完全市场中资产组合选择研究
    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理论理论为完全市场条件下的最优资产配置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当市场中存在不流动性资产时,例如限售股,人力资本,房地产和私人所有权等,那么原有的最优组合选择策略将会改变。本文在连续时间模型框架下研究市场中存在不可交易资产时的最优资产配置问题。结果表明:存在不流动资产的市场与完全流通市场的最优组合策略是不同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取决于非流动性资产的初始禀赋以及流动约束时间等特点,还有就是代理者的流动性财富。我们提供了一个自认为是这个问题的第一个解析解,它可以拓展应用于存在这类不可交易资产的或有索取权的组合选择问题。
  • 详情 全流通条件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成本的估算
    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的研究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本文在上市银行股权改革背景下, 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资本分类为基础,对我国截止目前实行股权改革的5 家上市银行的股本实现全流通后的资本成本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将资本划分为三类:权益资 本,债务资本和混合资本;之后提出假设条件,确定了三类资本各自估算模型,选择使用加 权平均资本成本、剩余收益等模型详细探讨估算了全流通条件下5 家银行三类资本的市场价 值、资本成本,加权得出资本成本。以期对我国上市银行实现全流通后的资本成本确定,资 本管理,筹资决策提供借鉴意义。
  • 详情 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及模型修正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特殊股权制度影响到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和股数科学合理的确定,进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结果。股权分置改革全部完成之后,涉及股改前数据的所有实证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也都不能忽视改革前后的股数和股价的不可比问题。现有的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指标修正方法五花八门,也缺少合理的经济逻辑和数据支持。本文证明忽视股权分置现实,或者不适当的修正都将导致偏颇的结论,进而提出了一个通用的修正方法,即每股非流通股的价格相当于每股流通股的一个百分比。然后用实际数据对这个百分比的表达式进行了估计,从而对股权分置条件下价格模型与回报率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显示,经过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优于未修正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现在的全流通改革是否公平地补偿了流通股股东。结果显示,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小的公司,补偿是公平的,但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高的公司,还是存在着大的非流通股股东剥削流通股股东的现象。
  • 详情 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及模型修正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特殊股权制度影响到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和股数科学合理的确定,进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结果。股权分置改革全部完成之后,涉及股改前数据的所有实证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也都不能忽视改革前后的股数和股价的不可比问题。现有的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指标修正方法五花八门,也缺少合理的经济逻辑和数据支持。本文证明忽视股权分置现实,或者不适当的修正都将导致偏颇的结论,进而提出了一个通用的修正方法,即每股非流通股的价格相当于每股流通股的一个百分比。然后用实际数据对这个百分比的表达式进行了估计,从而对股权分置条件下价格模型与回报率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显示,经过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优于未修正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现在的全流通改革是否公平地补偿了流通股股东。结果显示,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小的公司,补偿是公平的,但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高的公司,还是存在着大的非流通股股东剥削流通股股东的现象。
  • 详情 资产注入、大股东寻租行为与资本配置效率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和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人资产成为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热点现象,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股东具有一虚增注人资产价值的强烈动机〕本文建立了一个模型将虚增注人资产价值与市场参与者的财富变化结合起来,分析了虚增注人资产价值的财富效应及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大股东通过虚增注人资产价值可以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私人收益,降低了中小股东的财富;(2)大股东的收益随着注人资产价值虚增程度的增加而提升,中小股东的财富随着注人资产价值虚增程度的增加而降低;(3)虚增注人资产价值为大股东带来的边际收益将超过社会总财富的边际收益。因此,大股东通过虚增注人资产价值实现了对中小股东财富的掠夺效应,导致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公司价值、声誉和后续融资能力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