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差

  • 详情 债务协商、再融资风险与信用债定价: 来自中国债券市场的证据
    本文研究债务协商风险及其与再融资风险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信用债定价的影响。通过在策略性债务支付模型中引入再融资风险,本文建立结构化模型推导得出:债务协商风险会提升信用利差;再融资风险对上述关系具有放大作用。实证检验结果与模型预测一致:债务协商风险(破产清算成本和股东相对于债权人的谈判能力)对信用利差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再融资风险能够显著放大债务协商风险对信用利差的影响。本文的发现对完善信用债定价理论、健全国内债券市场机制、处置违约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 详情 僵尸企业债券定价扭曲与资源配置效率 :基于金融分权视角的解释
    本文利用2008-2020年国有企业债券数据实证检验僵尸企业的债券定价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僵尸企业债券存在严重的定价扭曲,且这种扭曲效应能够传染到非僵尸企业债券定价中,进而导致整个债券市场定价扭曲。具体地,(1)相比于非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信用利差较低,且存在一二级市场价差为负的情况,上述结论证实了僵尸企业债券存在定价扭曲问题。(2)上述扭曲效应在地方政府财政健康度差、承销商受地方政府控制力度大、银行承销商业绩基本面差、银行与企业存在借贷关系、以及僵尸企业风险大的组中更加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在金融分权下,地方政府通过其控制的金融资源(银行承销商)帮助僵尸企业发行债券。(3)一个省份中僵尸企业比例越大时,非僵尸企业债券的发行信用利差越低,债券市场非僵尸企业的业绩基本面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同时非僵尸企业发行债券的一二级市场价差也越小。这个结果说明,僵尸企业债券的定价扭曲会导致整个债券市场定价效率低下。本文研究结论为加快出清僵尸企业、促进与完善市场化发行机制,以及提高债券市场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相应的经验证据。
  • 详情 碳价格,绿色投资与债券信用利差
    “双碳”目标下企业的绿色投资及风险管理策略受到预期碳价格变动的影响,并且绿色投资最优决策需要企业权衡投资不足的机会成本和绿色债务无法偿还的违约成本。考虑外部融资风险和随机流动性冲击,本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量化研究碳价格对企业最优绿色投资规模和绿色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机制。碳资产可被质押使得碳价格在直接影响违约边界的同时,也通过影响绿色投资规模间接影响企业的违约边界,且模型发现由于碳价格对企业违约概率和违约成本的非对称影响,碳价格对信用风险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理论结果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碳价格的提高能够改善绿色投资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绿色债券信用利差;存在碳价格的高低双重门槛来决定企业的最优绿色投资决策,当碳价格低于影子价格时,随着碳价格的提高,最优绿色投资规模增加、现金持有水平降低,而当碳价格处于显著大于影子价格的较高水平时,碳价格的提高反而降低最优绿色投资规模、提高现金持有水平;此外,当碳价格分别大于和小于高低门槛值时,企业绿色债券信用利差随着绿色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分别相应地增加和减少。本文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碳定价机制对企业绿色投资决策和绿色债券定价所发挥的作用与微观机理。
  • 详情 城投债承销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在我国城投债市场中,商业银行是主要的投资者与承销商。本文认为,城投债承销业务中存在收益与风险相分离的现象,即承销银行获得了承销收入,而债券违约风险主要由投资者承担,这也激励银行积极开展承销业务。而城投债的投资者以商业银行为主,因此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本文基于2009-2019年23家银行及其承销的2476支城投债的季度面板数据,对该风险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1)城投债利差对承销银行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银行承销业务的地理集中度会影响城投债的风险溢出效应,且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城投债的风险溢出效应。因此,建议进一步明确银行承销业务的责任,避免承销产生的风险外溢。其二,应避免银行城投债承销业务的快速扩张,并稳步构建合理的城投债承销网络。其三,优先化解经济下行地区的城投债风险,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形成。
  • 详情 我国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真的没有专业能力吗?
    债券信用评级旨在为资本市场参与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债券违约风险信息,但我国债券信用评级虚高问题备受媒体和学界质疑。然而,评级较高并不必然意味着评级质量较差。本文将债券信用评级拆分为公开信息和私有信息两个部分,重点考察评级机构利用私有信息调整债券评级是否会影响债券信用利差,以探究我国债券信用评级机构是否真的具备专业能力。研究发现,信用评级机构利用私有信息调高(调低)评级能显著降低(抬高)债券信用利差,且以发行人所在地是否开通高铁、发行人和评级机构之间的旅行距离作为信用评级机构获取私有信息的工具变量时,该结论也依然成立。而且,评级机构利用私有信息调高评级的行为并未导致未来年度评级调低。这表明,总体上,我国债券信用评级机构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存在刚性兑付预期的债券,如国有企业发行的债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债券,评级机构私有信息的作用会显著下降,而当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预期被打破后,评级机构私有信息的作用会显著提升。此外,中债资信这一“投资人付费”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不具有更强的私有信息挖掘能力,但其进入评级市场后,“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掌握的私有信息作用会显著上升。最后,本文还利用事件研究法发现,债券信用评级调整会引起债券价格显著变化,进一步证实我国债券信用评级中的确包含了有效的私有信息。
  • 详情 房价与家庭债务的“逆周期”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异质性的家庭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 DSGE 模型,解释了负向 TFP冲击如何引起实际 GDP 增速下行与房价、债务上涨并存的现象,且负向 TFP 冲击的持续性决定了房价、债务是否出现“逆周期”及其规模。本文基于以下逻辑:负向 TFP 冲击导致收入下滑,消费跨期替代弹性异质性使得部分家庭有倾向于减少住房支出去平滑消费,相对地另一部分家庭倾向于增加住房投资,一方面,随着消费恢复住房需求快速回升,实际住房价格由低到高,同时利率下行,财富从储蓄者向借贷炒房者转移,形成住房财富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同时强化了储蓄家庭的居住需求和借贷炒房家庭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中介通过吸收部分家庭的储蓄并向另一类家庭放贷,通过利差不断积累净值,更高的净值对应更多的住房贷款,二者共同推动房价的持续上升。冲击的早期,两类家庭提供更多劳动获得可支配收入,劳动意愿上升部分抵消了产出下滑,随着住房价格上升及信贷繁荣,家庭减少劳动时间,实际产出随之下降,形成房价与债务的“逆周期”现象。央行通过盯住利差,或在货币政策规则中引入金融中介杠杆因子等途径干预信贷能够消除房价与家庭债务的“逆周期”现象。最后,从信贷错配的角度出发,房价上涨是预算软约束下财政刺激、不确定性上升引起的“副作用”。
  • 详情 隐性担保、信用利差与投资水平*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新证据
    基于2010年-2018年债券发行数据,政府隐性担保使得债券信用利差较低,债券主体具有更低的融资成本,政府干预越强,隐性担保越强。通过两个外生冲击考察两个方向的结构性变化:“紧”监管,旨在降低政府隐性担保的国务院43号文并未降低地方融资平台的隐性担保;“好”愿景,如果只是用愿景发布时间会得到错误结论,误认为没有改变政府干预强省份的隐性担保、反而收缩了投资,本文引入中欧班列市级特征和地理距离信息,发现一带一路确实增加了主要铁路枢纽节点城市的LGFV投资,其他距离中欧班列始发城市300公里内的LGFV也显著扩大投资。最后还考察了其他新变化的再检验,结果显示风险对冲能力不能有效拉动投资,只有债券市场国际化有助于扩大债券主体投资,而且这个结论不随是否城投债改变。本文提供的中欧班列市级特征证据有助于揭示一带一路对拉动地方投资的有力作用。
  • 详情 中国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公司债能否合理定价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是否公正、有效地运行。针对中国尚不成熟的金融市场,在分析公司债信用利差时,除了关注微观因素外,更加应该重视宏观因素。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为2007年至2016年共10年的中国公司债到期收益率的周面板数据;宏观因素不仅包括如消费者物价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股票市场指数等传统宏观因素的指标,同时纳入了对于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影响力度日益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货币供应量、以及工业发电量等多维度的宏观指标。利用控制时间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以上宏观因素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方向和内在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结构化模型的解释力随公司债信用评级的降低而升高;货币供给量M1与M2的增幅与中国公司债信用利差为正相关,但回归结果不十分显著;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回归系数在不同评级的债券中出现了显著正负交替的现象,这可能是受中国市场主体近年来对持续的物价上涨,存在适应性与理性这两种不同的预期所致;在与公司债信用利差正相关的宏观因素中,除了采购经理人指数、沪深300股指以及工业发电量外,固定资产投资额最为显著,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公司债定价影响最大。
  • 详情 信任被定价了吗?——来自债券市场的证据
    仅依赖法律等正式制度无法确保金融或经济的长期发展,信任等非正式制度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鉴于此,本文研究信任这一非正式制度在债券市场中的价值。研究发现,信任不仅有助于提高债券信用评级,还有助于降低债券信用利差,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同时,利用最高法“失信被执行人”数据还发现,失信及失信程度的增加会降低债券信用评级,提高债券信用利差。进一步地,路径分析法的结果还发现,信任不仅会直接影响债券评级和定价,还会通过提升公司财务报告质量间接地发挥作用,即不仅投资者主观上更愿相信高信任度地区的企业,客观上这些企业也的确更为可信。本文还发现,信任对债券评级和定价的积极作用在国有企业、金融业更发达地区的企业以及发债次数更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即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的重复博弈机会越多,信任的价值也越大。研究表明,通过缓解债券发行人与债券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任可以被资本化为财富。本文研究结论提醒政府在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时,应着重加强对信任这种地区乃至国家公共品的培育和建设。
  • 详情 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问题
    摘 要: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了银行业来自公有制和市场的双重信贷配给约束,出现了 明显的二次信贷现象。融资相对容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从银行低利率借款,然后高利率转贷给遭遇银行信贷配给 约束的中小微企业以赚取利差,从事实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本文依据传统“融资优序”理论与信贷配给理论, 基于 2007—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研究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Borrow to Lend)影子银 行活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及大型民企存在明显的二次信贷活动,且公司个体及所 在行业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与二次信贷活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本文运用 M2 增速的外生增长部分作为货币政策松 紧的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二次信贷活动与货币政策松紧同向变动,验证了信贷调控的货币 政策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活动有影响。本文提供了企业信用中介活动顺信贷周期特点的新证据,对 于推动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遏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较强政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