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

  • 详情 买卖均衡条件下股票博弈定价及衍生指标
    摘要:本文首先简略分析了股票市场定价的发展,认为当今金融市场的股票定价方式没有完全反应市场交易博弈的核心信息。在金融和商品全球化的时代下,应以复杂经济的动力学视角来看世界,以均衡博弈为新框架理论来观察和度量金融市场的交易,促成新的股票交易理论和技术体系。以股票买卖交易为例,当我们将时间因素抽出去,将交易额与成交价格构造形成一个序列集,在本文提出的中式棋盘格坐标系中,利用复杂系统的粗粒化提升法,将成交额的序列数逐个累加,回归成买卖交易的两条单调调递增曲线,然后求解到买卖曲线交点,这个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就是均衡博弈价格,均衡博弈定价是一个二维的指标,它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涨跌),这个博弈交点能够通过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推导证明出它是均衡条件下博弈的一个非稳定点。由此,股票市场的定价方式从当前以统计平均的中间值法,蜕变发展为以复杂系统的动力的方法。 均衡博弈定价方式能够衍生出很多股票交易的指标,如:日线、周线、月线等,但是最基础最有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引”用ϕ表示,代表当天交易的涨跌和优势占比,这是一个表示股票买卖双方博弈形成的一个平衡的稳定点。另一个是“势”用λ表示,代表一只股票涨跌的趋势,它是一个股票买卖动力学指标,表明股市是一个耗散系统,当股票买卖趋向一致时,这个指标会收敛至一个常数0.666~0.625的区间。本文中也给出了博弈定价的应用实例,讨论了棋盘格坐标,复杂系统在金融其它方面的引用也做了探讨。
  • 详情 在共识博弈(consensus game)框架下针对区块链生态共识均衡存在的刻画和应用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刻画区块链生态系统行为表现的 “共识博弈” (Consensus Game) 的一般框架,并针对 “矿池间隔博弈 ” \ (Mining Pool Gap Game)的 “共识均衡” \ (Consensus Equilibria) 的存在性进行刻画和解读,然后通过共识博弈这个新概念来建立和解释区块链平台本身的稳定性在挖矿间隔行为出现的 情况下在基于共识均衡存在的这个意义上的正面回答。这里,“间隔博弈”\ (Gap Game) 所在的区块链生态是指基于中本聪\ (Nakamoto) 在\ 2008 年提出的 “工作量证明” 作为基本的共识原则的挖矿平台。特别地,本文首先在一般激励机制条件下,基于区块链生态中的共识博弈框架,对挖矿间隔行为可能出现的情况下,建立了在一般激励相容机制条件下的共识均衡点的存在性结果和对应区块链生态能够持续运转的稳定性解读书, 然后结合在 “挖(币)矿” \ (Mining Bitcoin)工作中涉及到的工作费用、奖励机制和挖矿能力这三类主要因素,从挖矿工(组)收益的角度, 针对不同嵌入场景对挖矿工(组)的 “间隔博弈行为” \(Gap Game Behavior) 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本文的理论结果和案例分析表明,结合不同挖矿场景相合适的激励相容机制, 共识博弈(均衡)这个概念可以在理论的层面(即,不需要情景数据模拟结果的支持),能够得到或形成针对不同场景下的挖矿行为的解释和解读。此外,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结合影响挖矿(组)收益相关的要素因子,共识博弈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对应的合适场景的激励相容机制,通过刻画挖矿工(组)出现的诸如 “间隔行为”, “分叉链”, “矿池攻击” 等(不良)行为,支撑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并对共识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能够起到推进作用。
  • 详情 债务协商、再融资风险与信用债定价: 来自中国债券市场的证据
    本文研究债务协商风险及其与再融资风险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信用债定价的影响。通过在策略性债务支付模型中引入再融资风险,本文建立结构化模型推导得出:债务协商风险会提升信用利差;再融资风险对上述关系具有放大作用。实证检验结果与模型预测一致:债务协商风险(破产清算成本和股东相对于债权人的谈判能力)对信用利差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再融资风险能够显著放大债务协商风险对信用利差的影响。本文的发现对完善信用债定价理论、健全国内债券市场机制、处置违约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 详情 论信用形成机制及其在证券市场应用
    本文把市场交易归纳为一次性交易和多次交易,针对一次性交易通过引入欺诈识别和诉讼两个子博弈,针对多次交易构建重复博弈模型,以博弈形式分析交易双方形成诚信的法律制度条件,同时提出一次性博弈用过信息传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重复博弈转化。分析在何种法律制度约束下博弈双方会在合同履行阶段达成诚实守信目的。结果表明信用的形成是在基础性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下自然演化的;基础性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多方面的,包括财产权制度,反垄断制度和破产制度等等;对于一次性交易需要建立适度赔偿制度遏制交易的机会主义。同时本文论证了基于合同交易分析结论适用于证券法领域,分析证券做空制度的意义。
  • 详情 制度优势、货币政策协调与财政拉动效应
    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和博弈一直是各界关 注的焦点。 本文将财政与货币政策共同纳入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中,通过同时施加短期 和长期识别假设,分析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冲击的响应。 研究发现,在财政冲击发生的同 时,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的增长率显著提高,表明货币当局在财政政策扩张时采取了宽松 货币的协调配合的策略。 依据上述实证发现,本文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加以改进,研 究中国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 显著提升财政政策的经济刺激效果,产生财政拉动效应。 这一结论从制度优势的角度对文 献中发现的财政拉动效应的经验事实给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解释, 也为积极财 政政策提质增效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本文建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 制度优势,协调不同部门的政策目标,通过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联动作用,增强政策效 果,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 详情 信任被定价了吗?——来自债券市场的证据
    仅依赖法律等正式制度无法确保金融或经济的长期发展,信任等非正式制度在其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鉴于此,本文研究信任这一非正式制度在债券市场中的价值。研究发现,信任不仅有助于提高债券信用评级,还有助于降低债券信用利差,该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同时,利用最高法“失信被执行人”数据还发现,失信及失信程度的增加会降低债券信用评级,提高债券信用利差。进一步地,路径分析法的结果还发现,信任不仅会直接影响债券评级和定价,还会通过提升公司财务报告质量间接地发挥作用,即不仅投资者主观上更愿相信高信任度地区的企业,客观上这些企业也的确更为可信。本文还发现,信任对债券评级和定价的积极作用在国有企业、金融业更发达地区的企业以及发债次数更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即投资者与发行人之间的重复博弈机会越多,信任的价值也越大。研究表明,通过缓解债券发行人与债券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任可以被资本化为财富。本文研究结论提醒政府在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时,应着重加强对信任这种地区乃至国家公共品的培育和建设。
  • 详情 模块化企业并购及并购浪潮
    模块化及其创新是导致信息产业竞争激烈的根本原因,高强度竞争迫使企业采取兼并战略。基于模块化特征,本文建立模块化产品市场竞争模型和强强企业兼并与弱弱企业兼并之间的兼并期权博弈模型,研究模块创新对并购决策的影响和并购浪潮产生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模块化产品创新的持续性导致模块化产业并购频发,而模块化系统中重要模块的技术进步周期是导致模块化产业并购浪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结论从技术层面为第五、六次并购浪潮中IT产业并购的集中爆发提供了合理解释。
  • 详情 过桥贷款、金融风险与资源配置效率
    过桥贷款作为一种短期、临时性的非正规金融工具,对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有着多重影响。本文利用特有的银行贷款数据,识别样本区间内超过20%的上市公司有使用过桥贷款。证据表明,市场过桥贷款供给越多,实际不良贷款率与披露不良贷款率的相关性越弱,存在更大的隐性金融风险。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与企业的两部门三期博弈模型,系统地分析过桥贷款的宏观经济效应。模型发现,银行因过桥贷款会逆向选择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降低长期贷款利率,进而加剧了企业的流动性风险。过桥贷款对投资具有双向效应,一方面增加银行续贷可能、缓解部分企业的流动性短缺而促进它们的投资,另一方面增加短期融资成本、引发更多企业的流动性问题而抑制了投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过桥贷款增加会加剧信贷资源错配,因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的最优监管力度相比投资最大化下的最优监管力度更大。
  • 详情 增加管理层薪酬能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吗?
    Hermalin和Weisbach(2012)表明股东支付给管理层更高的薪酬能提高其披露信息的质量,而Gelb和Zarowin(2002)发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能增加股价信息含量。但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股价信息含量负相关。本文模型将其归因于股东在(薪酬,披露信息质量)博弈中讨价还价能力的丧失。进一步的实证结果支持了这一推断,明晰产权、增加管理层持股以及提高公司整体治理效力都能显著降低管理层的薪酬和股价信息含量的负相关性。此外,作为类比,本文也发现国企高管在职消费与股价信息含量负相关。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必须先完善治理结构,才能通过薪酬激励管理层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
  • 详情 增加管理层薪酬能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吗?
    Hermalin和Weisbach(2012)表明股东支付给管理层更高的薪酬能提高其披露信息的质量,而Gelb和Zarowin(2002)发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能增加股价信息含量。但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股价信息含量负相关。本文模型将其归因于股东在(薪酬,披露信息质量)博弈中讨价还价能力的丧失。进一步的实证结果支持了这一推断,明晰产权、增加管理层持股以及提高公司整体治理效力都能显著降低管理层的薪酬和股价信息含量的负相关性。此外,作为类比,本文也发现国企高管在职消费与股价信息含量负相关。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必须先完善治理结构,才能通过薪酬激励管理层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