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差分模型

  • 详情 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吗?——基于注册制改革的准自然实验
    本文以我国逐步推行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度为研究场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为研究方法,考察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完善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生产效率,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注册制的推行可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采用企业TFP不同测算方法、增加行业固定效应和重新筛选数据等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注册制的实行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研发创新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注册制实行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行业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行业竞争度高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为了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要继续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促进资本市场良性循环发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鼓励企业务实创新。
  • 详情 行业薪酬差距、协同创新策略与企业专利质量
    本文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专利数据,考察了行业薪酬差距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产出。基准结果表明,行业薪酬差距越小,则企业不仅有更多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被引用数量,而且专利的经济价值更高。本文基于国企“限薪令”构造的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了基准模型的结论。进一步分析表明,行业薪酬差距缩小主要通过减少低价值专利的数量而提升了专利经济价值的均值,同时通过鼓励企业协同创新而降低了专利经济价值分布的分散程度。上述促进创新效应在融资约束强、非高技术企业,以及公司治理水平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缓解管理层压力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 详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农民工流动与农业蓄水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微观证据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农民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城乡融合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突发性冲击会对其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基于“突发性冲击-农民工流动-农业再就业”的逻辑框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论证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就业地点以及农业就业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劳动力供需变化与市场配置效率下降加大了农民工工资下行压力,带来了不利的收入效应;加之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增大,县域内就业增加,农民工流动性下降;由于非农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工利用农业的劳动力蓄水池功能进行农业再就业,获得暂时的就业保障以抵御公共卫生风险。此外,城市的失业效应与劳动者的替代效应是突发性冲击影响农民工就业选择的潜在机制。据此,文章认为将更多农民工纳入就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产业融合,以及通过技能培训等加强对弱势农民工群体的救助和支持是保障农民工生计、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
  • 详情 监管型小股东的治理效应* : 基于财务重述的证据
    长期以来,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核心,2014 年证监会设立的中证中 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便是为此所做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通过考察投服中心设立对公司 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治理效应以检验这项制度创新的保护效果。研究发现,相对于非试点地区的上市公司, 投服中心试点地区的上市公司在试点之后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显著下降。基于手工收集的投服中心真实 行权数据,同样发现被投服中心行权以后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现象确实显著减少。此外还发现,该治理效应 在外部治理环境较差——审计质量较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少的上市公司中更显 著。进一步研究投服中心作用的实现机理,我们发现投服中心成立后上市公司的法律诉讼风险增加,产生威 慑 效 应 ,是 我 国 现 有 行 政 司 法 体 系 的 有 效 延 伸 ;此 外 ,投 服 中 心 行 权 的 示 范 效 应 带 动 了 股 东“ 用 手 投 票 ”,提 高 了股东大会的整体参与度和中小股东参与度。
  • 详情 资本市场开放影响企业“脱实向虚”了吗?——基于陆港通交易制度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大制度创新,陆港通交易制度在微观层面的政策效应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内地资本市场引入境外投资者过程中,既可能因优化公司治理机制而抑制非金融企业的“脱实向虚”趋势,亦可能因加剧管理层对短期利益的跟风追逐而加剧了企业金融化。本文以陆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构建错层外生情景的双重差分模型,探讨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效应和加强外部威慑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2)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股权制衡度较低、未交叉上市的公司,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深化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抑制效应的认知,为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增量证据。
  • 详情 绿色债券增进绿色技术创新研究
    发展绿色金融旨在促进企业生产方式低碳转型,尤其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本文以绿色债券为例,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支持效应。研究发现,发行绿色债券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两个方面,其中发行绿色债券对绿色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具有更好的动态持续性。异质性检验发现,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无第三方认证企业、专利密集型企业在发行绿色债券后绿色创新表现更加积极。进一步分析发现,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源于资源效应和监督效应两个机制。本文最直接的政策含义是,为企业实现环境保护与竞争力提升的“双赢”和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进而更好地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 详情 影子银行、银行系统性风险及其传导机制
    本文使用2007-2017年间中国上市银行季度数据,从影子银行体系资金融出方的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渠道。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的结论均显示,影子银行会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越大,银行在当期和下两期都会对系统性风险有着更大的暴露。在风险传导机制上,影子银行通过银行个体风险承担、银行间关联度以及风险的放大机制等三大渠道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当银行个体风险越高,银行间关联度越低,以及对负向冲击暴露越大时,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更显著。
  • 详情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内部人减持——来自陆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构建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而 不断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既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上市 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 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内部人减持行为的影响。研究表 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显著降低标的公司内部人的减持行为,并且在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 高或内部人自利倾向较高时,资本市场开放更能发挥对企业内部人减持行为的监管约束作 用。此外,我们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内部人机会主义减持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同时,资本 市场开放对内部人减持行为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以及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 并有助于降低内部人减持在行业间和地区内的“同伴效应”,提高监管效率。本文揭示了资 本市场开放作为市场化机制对微观企业发挥的治理作用及其机理,这为当前坚持扩大资本市 场开放、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 详情 绿色债券增进绿色技术创新研究
    发展绿色金融旨在促进企业生产方式低碳转型,尤其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本文以 绿色债券为例,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支持效应。研究发现, 发行绿色债券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 利两个方面,其中发行绿色债券对绿色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具有更好的动态持续性。异质性 检验发现,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无第三方认证企业、专利密集型企业在发行绿色债券 后绿色创新表现更加积极。进一步分析发现,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源于 资源效应和监督效应两个机制。本文最直接的政策含义是,为企业实现环境保护与竞争力提 升的“双赢”和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进而更好地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益的理论借鉴。
  • 详情 绿色债券增进绿色技术创新研究
    发展绿色金融旨在促进企业生产方式低碳转型,尤其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创新。 本文以绿色债券为例,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支持效应。研究发现,发行绿色债券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创新能力, 这主要体现在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两个方面, 其中发行绿色债券对绿色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具有更好的动态持续性。 异质性检验发现,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 无第三方认证企业、专利密集型企业在发行绿色债券后绿色创新表现更加积极。 进一步分析发现, 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源于资源效应和监督效应两个机制。 本文最直接的政策含义是,为企业实现环境保护与竞争力提升的“双赢”和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进而更好地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