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制度改革

  • 详情 我国IPO询价制度下询价对象报价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我国A股463家IPO公司,443家询价对象共45630组机详细报价与申购微观数据,检验了参与新股申购过程中询价对象报价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信息优势的询价对象,其询价过程中报价均值与新股发行首日抑价率成反比,从而验证了“赢者诅咒”假说;2012年5月实施的增大网下新股配售比例与取消网下机构投资者配股锁定期等相关发行制度改革,对促使询价对象更为审慎的报价起到了正向作用;二级市场气氛仍是影响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效率的重要因素
  • 详情 创业板IPO发行定价与抑价研究
    本文对主流IPO抑价理论中发行价低于内在价值的假定提出质疑,运用剩余收 益估值模型、随机边界定价模型和回归模型,首次检验了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IPO发行定价合理性。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IPO发行定价偏离内在价值,具有显著的下边界特征,存在价格泡沫。接着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创业板IPO抑价原因,发现与国外IPO发行定价时的故意抑价不同,二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产生抑价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结果对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 详情 会计盈余质量、新股定价与长期绩效--来自中国发行制度改革后IPO市场的证据
    以往的研究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发行前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市场对盈余错误定价以及长期绩效下降。本文以发行制度改革后2002-2005年IPO公司为样本,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衡量盈余质量,得到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没有证据表明IPO公司总体上有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规模较小、成长性较高并处于非保护性行业的企业盈余信息质量较差;对这些公司,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能基于盈余质量因素显著调低对公司盈余的估价,使得发行价格和市场价格不受盈余管理的误导。此外我们还发现,新股发行后两年的长期绩效的下滑并不能归因于对发行前较差盈余质量的错误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