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

  • 详情 地方金融监管改革与实体企业回归本源——基于地方金融“办升局”的准自然实验
    中央金融强监管政策效果受到高度关注,但补齐地方金融监管短板的重要性却鲜有提及。文章基于 2018 年省级地方金融办集中升格为地方金融监管局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了地方金融监管改革能否促使实体企业“脱虚向实”而回归本源。研究发现,地方金融“办升局”所引起的金融监管强化会显著促进实体企业“脱虚”去金融化,且主要挤出了其出于逐利性动机而参与的金融活动,这是通过阻隔影子银行逐利渠道和民间金融投资渠道实现的。进一步地,地方金融监管改革能够显著推动实体企业“脱虚”后“向实”,促进主业投资,提升主业业绩。此外,地方金融监管改革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环境较差、财政分权程度较高、城投债发行规模较大和银行业竞争度较低的地区。文章初步厘清了地方金融监管改革效应传导至金融化实体企业的机理路径及经济结果,为金融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与实体企业系统性风险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的复杂形势下,妥善处置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确保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发展安全的关键。文章以2010-2020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2015年新《预算法》的正式施行作为外生政策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深入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实体企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通过杠杆失衡机制和信用关联机制,有效降低了实体企业的信贷错配、过度负债及杠杆操纵水平,显著弱化了实体企业间的担保关联和因影子银行与金融化活动引致的信用风险关联,从而有力缓释了实体企业的系统性风险。这一效应在政府隐性担保强、金融监管程度弱及城投债务期限长的地区尤为明显。经济后果上,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实体企业系统性风险的积极缓释效应,最终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平稳增长。文章的研究揭示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具有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以及消除经济增长隐患的重要政策效果,对于深化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改革和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理论启示。
  • 详情 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担保问题的公开问责真的有效吗?—-来自城投债发行定价和新增规模的证据
    中央财政部和审计署于2017年起开展了针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担保行为的核查和公开问责工作。本文从城投债切入,评估该公开问责对当地新增隐性债务的影响,发现:公开问责通过严厉“问责”大大激励当地省级政府去排查整改类似问题,从而削弱当地各级政府的举债激励和担保意愿,更低的举债激励缩减了隐性债务增量。继而投资者通过“公开”的问责信息,预期到当地各级政府的担保意愿下降,从而隐性债务融资成本增加,进一步缩减隐性债务增量。当公开问责力度更大时,上述效应更强。由此,本文提出要落实公开问责的严肃性和常态化安排。
  • 详情 城投债承销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在我国城投债市场中,商业银行是主要的投资者与承销商。本文认为,城投债承销业务中存在收益与风险相分离的现象,即承销银行获得了承销收入,而债券违约风险主要由投资者承担,这也激励银行积极开展承销业务。而城投债的投资者以商业银行为主,因此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本文基于2009-2019年23家银行及其承销的2476支城投债的季度面板数据,对该风险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1)城投债利差对承销银行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银行承销业务的地理集中度会影响城投债的风险溢出效应,且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城投债的风险溢出效应。因此,建议进一步明确银行承销业务的责任,避免承销产生的风险外溢。其二,应避免银行城投债承销业务的快速扩张,并稳步构建合理的城投债承销网络。其三,优先化解经济下行地区的城投债风险,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形成。
  • 详情 隐性担保、信用利差与投资水平*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新证据
    基于2010年-2018年债券发行数据,政府隐性担保使得债券信用利差较低,债券主体具有更低的融资成本,政府干预越强,隐性担保越强。通过两个外生冲击考察两个方向的结构性变化:“紧”监管,旨在降低政府隐性担保的国务院43号文并未降低地方融资平台的隐性担保;“好”愿景,如果只是用愿景发布时间会得到错误结论,误认为没有改变政府干预强省份的隐性担保、反而收缩了投资,本文引入中欧班列市级特征和地理距离信息,发现一带一路确实增加了主要铁路枢纽节点城市的LGFV投资,其他距离中欧班列始发城市300公里内的LGFV也显著扩大投资。最后还考察了其他新变化的再检验,结果显示风险对冲能力不能有效拉动投资,只有债券市场国际化有助于扩大债券主体投资,而且这个结论不随是否城投债改变。本文提供的中欧班列市级特征证据有助于揭示一带一路对拉动地方投资的有力作用。
  • 详情 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与城投债担保有效性 ——一个基于GHM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首先,本文基于GHM模型探究交易环境的积极变化对担保机构事前投资效率的影响,依托担保有效性的微观分析视角,检验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是否提升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其次,本文利用2010-2018年3728只城投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减弱了政府隐性担保与行政干预,提升了担保机构增信的有效性。第二,“43号文”的颁布对高信用平台公司发行城投债的担保增信有效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第三,在财政压力较小的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对担保机构增信有效性的提升作用较好。最后,本文提出应提升政策叠加效应,增加专业担保机构在城投领域的担保供给量等政策建议。
  • 详情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省际风险传导研究
    本文基于城投债和地方债的发行和交易数据构建了各省地方债务风险综合指标,发 现各省风险有共同的趋势,存在风险联动现象。为了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省际风 险传导机制,本文运用含外生变量的结构化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来识别风险传 导途径和重点风险地区。实证发现本文设定的风险关联关系矩阵是地方债务风险传 导的重要途径,可以很好的解释地方债务风险的共同趋势。进一步地,我们通过广 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衡量了各省的风险传导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发 现吉林省风险正向冲击对其他省份有持续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本文还从地方财 政收入构成角度考察了影响地方债务风险传导性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为防控和 治理地方债务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 详情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省际风险传导研究
    本文基于城投债和地方债的发行和交易数据构建了各省地方债务风险综合指标,发现各省风险有共同的趋势,存在风险联动现象。为了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省际风险传导机制,本文运用含外生变量的结构化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来识别风险传导途径和重点风险地区。 实证发现本文设定的风险关联关系矩阵是地方债务风险传导的重要途径, 可以很好的解释地方债务风险的共同趋势。进一步地,我们通过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衡量了各省的风险传导性,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吉林省风险正向冲击对其他省份有持续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 本文还从地方财政收入构成角度考察了影响地方债务风险传导性的主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为防控和治理地方债务风险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