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

  • 详情 金融危机的货币经济学分析
    2007 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逐步升级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 突出表现为金融体系内部“金融泡沫”破灭引发的流动性危机。从这一特点出发, 本文基于货币经济学的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局部均衡理论,构建金融危机的货币 机制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由均衡到失衡的动态 机制来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的形成;从金融机构和公众行为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来考 察这种宏观形成机制的微观基础。进而总结此次金融危机国家在宏观政策调控和 微观市场监督上的经验教训,并提出对我国完善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启示。
  • 详情 融资约束、宏观冲击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维度探讨,经济转型背景下,宏观外生冲 击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选择和资本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本文建立的资本结构动 态调整模型表明,信贷市场及股权再融资市场上配额性指标和成本性指标的变 动,作为外生的宏观冲击,对企业股权债权融资选择及以此形成的资本结构具有 重要影响。本文利用1999-2008 年沪深两市900 家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所 做的经验研究证实,经济环境及宏观政策的波动通过改变企业面临的信贷环境和 股权再融资环境进而影响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这种影响对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的 企业存在差异。对于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更多地受到信贷、股 权再融资配额性指标的刚性制约;不存在融资约束的企业对成本性指标的变动更 为敏感。
  • 详情 通货膨胀的稳定性与最优通货膨胀率
    长期以来各国政府推行2%左右的通胀率导致了今天的价格发散和全球通胀,并加剧收入分配不均和 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由此合理的通胀目标和最优通胀率成为学术界自“弗里德曼与菲尔普斯争论”以来重 新关注的焦点。本文建立了财政和货币政策合作的最优政策模型,研究了通胀膨胀的稳定性和最优通胀率。 分析结果表明,通胀的稳定性需要政策制定者利用政策规则促进市场结构向有利于维持通胀稳定的工资和 价格粘性、货币需求、价格稳定性目标以及市场预期方向运动,经济增长中确定性的最优通胀率为零,最 优通胀率并不因政策的变化而改变,它是一个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最优点,但在财政和货币合作政策机制 下,政府能够使用政策让实际通货膨胀率向最优通胀率路径运动,政府也能够影响市场结构促使最优通胀 率的实现。我们的分析证实,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最优的通胀率为2%,如果系统呈现-2%的最优通胀率,那 必定是短期的最优值,长期最优通胀率则仍然为零。同时,我们的分析还表明,在价格水平目标和ZLB 之 下,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空间并不会受到约束。
  • 详情 经济周期波动的国际传导与宏观经济政策
    本文从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经济周期波动谈起,进而对我们为什么要关注 国际经济周期波动进行探讨,接着阐述了经济周期波动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 的传导机制,然后分析了国际经济周期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联性问题。最后 文章认为,当前应当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周期的变动,积极拓宽宏观政策分析的国 际视角,并努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扩大内需的步伐。
  • 详情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问题解读
    在信息不对称性和金融市场不完善条件下,金融体系自身具有顺周期变化的特点;金融加速器机制、《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约束监管机制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行为都会导致信贷供给更为严重的顺周期性,并放大经济冲击、影响宏观政策的效果。而美国为核心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进一步加重金融的顺周期性。因此,对金融顺周期性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值得梳理和借鉴。
  • 详情 资本项逆转、国内经济特征与宏观对策
    资本项逆转在发展中经济体的金融危机中既是导火索又是预警器。本文运用面板probit模型对1970-2007年207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国内经济特征(人均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应制度安排(汇率制度、资本项管制)及宏观政策的配合是资本项逆转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且金融开放程度、汇率制度等宏观对策对资本项逆转风险的影响效果还受到国内经济特征的明显制约。因此,经历大规模资本流入的国家必须根据本国经济特征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资本项开放宽度和宏观政策,才能有效降低资本项逆转风险,从而保障整个经济的金融安全。
  • 详情 国际金融危机对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金融危机使各国政府愈发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本轮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对中国经济金融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强化地方金融办的管理和监管职能等若干加强金融监管的建议。
  • 详情 中央金融调控是否有效影响地方房地产市场?——基于个人住房贷款决策的微观证据
    本文利用成都市房地产交易的微观数据(2004-2006),实证检验了中央宏观金融调控(首付款比例和利率)对地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效果。我们发现,由于实质的约束力较弱,首付款比例政策没有起到有效调控的作用;相反,地方购房者的贷款决策对中央利率调控有明显反应。我们的检验结果显示:当长期贷款利率升幅较短期贷款利率升幅高0.1百分点时,贷款者选择短期贷款的概率增加8.4个百分点。而且利用商业住房贷款利率和公积金贷款利率变动差异的“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我们有效控制了可能由宏观政策内生性产生的计量问题,从微观角度为长、短期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更可靠的实证检验。
  • 详情 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
    本文研究了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其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变化。研究发现,宏观调控之后,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负债率显著提高;借款的期限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期借款显著增加而短期借款显著减少,但总的有息负债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贸易应付款显著增加,这是资产负债率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宏观调控前后融资方式变化的研究发现,随着宏观调控带来的银行信贷政策的趋紧,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出现了多元化,新的融资工具得以出现和发展,金融市场的完全性提高。研究表明,在金融市场不完全和管制环境下,资本结构并不完全是企业自主决策的结果。宏观政策和资本市场供给条件,可能是中国企业资本结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 详情 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动态相关性研究
    本文使用非对称动态条件相关函数(ADCC)模型,研究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发现由于经济运行情况和宏观政策等外部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两个市场的相关关系存在结构性变化,同时两个市场对冲击的反应程度也不尽相同。本文还揭示出对股市-债市联动来说,其相关系数收到联合负冲击的影响要大于联合正冲击的影响;而对股市-股市联动来说,联合正冲击的影响要大于联合负冲击的影响。本研究对投资组合的构建、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控制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