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

  • 详情 加快和深化金融改革:金融体系重心正在加速下移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国金融体系的重心正在加速向下移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金融市场运行、金融行业监管稽查的重心已经移向省级分行及分支机构,这是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印证了我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事实。加快和深化金融改革,就是要推动金融体系的重心向下移动。
  • 详情 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尽管1998年以来为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实施却存在着实际上的机制紧缩,突出地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幅持续下降,贷款增幅趋缓,中央银行资产增加不多。这种货币政策的机制紧缩效应既与银行体系关系重大,也与股票市场关系增加。近几年,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性收缩,使社会资金通过金融体系快速向城市集中,出现了资金“乡养城”和贷款“农转非”。同时,我国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又对这一现象推波助澜,货币市场资金、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股市,企业存款账户与证券保证金账户相互异动,使大量资金游离于是股票市场与银行之间。为此,中央银行要进一步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调整改革思路,加快商业银行改革,关注股票市场发展,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的覆盖面,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水平。
  • 详情 2004--2005年中国货币政策评析和展望
    200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措施突出了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货币政策操作注重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货币政策调控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适时适度调控信贷总量和结构,货币政策执行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货币政策效果既防范了物价高企又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合理增长,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和物价过快上涨,注重以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 详情 地价与房价
    关于房价和地价的关系,一直是理论和实业界争论不清的问题。本文运用1998年以来我国房屋价格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的季度数据,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表明近年来房价是推动土地价格上涨的原因,而土地价格则始终不是房价上涨的原因。故此,当前流行于业界的地价推动房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政府应当继续稳定有关房地产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做好规范土地管理、加强市场竞争等深层次市场化改革,而不能由于现有利益集团的各种寻租行为而干扰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取得长远、健康的发展。
  • 详情 商业银行损益扭曲探析
    商业银行损益扭曲,既有人为的违规操作因素,还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中的不确定所需的会计估计、会计标准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会计财务环境的影响;要使其归真,必须净化社会环境,实行谨慎会计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会计法》和《商业银行法》为准绳、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分析业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制止不正当竞争,对违规的授意者和操作者严肃查处,标本兼治、恢复银行“三铁”声誉。
  • 详情 关于建立“省级”以物抵债资产处置市场的思考
    摘要:在不良资产保全手段中,以物抵债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地方与中央潜在利益冲突、宏观决策部门的监管与服务滞后等原因,造成了以物抵债资产处置市场的分割,这扩大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损失。为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益,亟需在二次剥离、商业银行自行处置、地方政府为主体处置等三种方案之外寻求良策。基于此,作者提出了强化“省级”宏观调控作用,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集中的以物抵债资产处置市场的政策建议。
  • 详情 信贷文化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定位及其风险控制
    本文结合目前宏观调控的状况及银行业竞争的态势,指出,从微观的银行层面来看,缺乏良好健康的信贷风险文化的商业银行,不但不可能有很好的市场定位,而且还会加大其风险敞口。从宏观层面经济调控的角度来看,好的信贷文化对于防止经济上的“一刀切”,促成“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商业银行的领导层,还是宏观政策的制订者,都应该充分重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文化的建设和培育。
  • 详情 房地产信贷风险问题研究
    近年来,国家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仅2006年就调高了房贷利率、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重点发展中低价位普通住宅商住房等,使房地产贷款、房地产市场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也给我们研究和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试图结合江西赣州实证,对房地产信贷的变化情况、房地产信贷潜在风险做出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防范和化解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建议。
  • 详情 房产迷局的经济学分析
    房产市场过热与否的讨论在我国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一方面是开发商极力控诉地价高企,成本快速攀升,利润摊薄;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对于开发商获得的暴利群起讨之,对于房价不断攀升无力承担,现在购房意味着当前生活福利水平大幅下降,而将来购房则有未来的生活福利水平下降更大幅度的不良预期,由此产生了所谓“房奴”现象。本文想讨论的是,自“国六条”及细则颁布以来,公众获得的信息比较混乱。地方和中央关于房价涨跌的统计数据不一,政策效果没有定论;实施的力度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我们不知道国家治理房产市场的决心有多强烈,不知道这一政策的时效有多久。而卢卡司告诉过我们,假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没有“欺骗性”的话,那么这一政策连短期效果都不存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房产迷局??房价是否会因为政府的管制而下跌?房地产市场是否有泡沫?本文使用供求关系为分析工具,沿用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结构??厂商(开发商),公众,政府,外资流动。试讨论政策效果。根据我国目前的制度结构得出这一轮房产调控效果不佳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