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

  • 详情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微观影响研究 —— 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为评价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本文基于企业面板数据全面考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对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影响。首先,基于企业债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开市场操作所形成的政策利率(以下简称 OMO 利率)对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乘数效应。其次,基于上市企业财务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OMO 利率对企业信贷融资成本存在显著的正向传导效果。最后,非对称性的研究结果表明,OMO 利率上升对债券到期收益率的推升效果显著大于下降时的降低效果。本文的研究证实了,从实体经济角度而言,公开市场操作是高效率的货币政策实施工具,其所形成的OMO 利率是有效的货币政策测量指标。
  • 详情 准备金规模与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有效性
    本文探究了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在中短期内提振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而银行体系的准备金规模状态是影响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将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定义为融资方式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准备金规模状态划分为稀缺准备金和充足准备金状态,并依据超额准备金数量相对流动性需求的充足程度对准备金规模状态进行了严格定义。依托包含银行体系和财政货币政策互动机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本文解析和定量地研究了不同准备金规模状态下各类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的效果,并以理论模型蕴含的检验标准为依据,分析和预测了我国当前准备金规模状态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稀缺准备金状态下依赖准备金数量工具和充足准备金状态下依赖超额准备金利率工具配合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能够提升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我国银行体系当前处于稀缺准备金状态,但正在逐步向充足准备金状态靠近。现阶段政策当局可以考虑通过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
  • 详情 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能否促进企业创新?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国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如何有效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创新的支持作用,仍然是政府部门和学界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视角,文章以国家产业与金融合作试点城市(简称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但主要体现在非发明专利的申请上。机制检验发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并非通过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等强干预措施发挥作用,而是通过降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企业贷款交易成本等市场化机制提高了企业信贷可得性,进而促进了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的创新促进作用在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地区,以及融资约束严重、创新需求大和处在成长期的企业中更为凸显,并主要体现在“集约边际”而非“广延边际”,即政策实施之前已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更能抓住契机提升创新产出;此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也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效率。文章不仅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发挥的创新促进作用提供了多维度的经验证据,而且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 详情 增值税留抵退税的就业创造效应
    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是当前经济环境下,政府为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而做出的重要举措,因而科学评估留抵退税政策的经济效应对进一步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 2013—2021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 2018 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试点政策对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就业规模,该结论在进行动态效应分析、安慰剂检验、排除其他同时期政策影响以及替换模型设定形式四个维度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留抵退税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通过缓解企业流动性约束实现。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融资约束高、劳动密集型、税收征管强度大的企业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员工占比和员工工资水平,但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无显著影响。文章结论为政府部门通过留抵退税政策实现“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详情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Employee Helping Behavior: A Comprehensive Study
    Employee helping behavior is a critical aspec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at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in the literature.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for 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employee helping behavior. The study addresses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employee helping behavior, the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theories, methods, and findings in this field of research, and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study identifi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recognition and reward programs, and creating a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work environment for promoting and managing employee help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e further examination of specific determinants,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examination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longitudinal studi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moting strategies. The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and managing employee help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译]员工帮助行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在文献中已得到广泛研究。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评述和研究议程,以探索员工帮助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该研究涵盖了当前关于员工帮助行为决定因素的知识状态,现有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在该研究领域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研究指出,在组织中促进和管理员工帮助行为时,考虑个人和情境因素、领导行为和沟通、认可和奖励计划,以及创造一个积极支持性的工作环境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审查特定的决定性因素,探究个人和组织因素,研究跨文化差异,进行纵向研究,以及实施推广策略。该研究为组织中促进和管理员工帮助行为的有效策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详情 公平竞争审查与政府补贴竞争中性
    政府补贴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克服市场失灵、激励企业创新及引导产业升级转型等作用。然而,由于政府补贴政策制定及其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国企轻民企的现象,导致我国政府补贴呈现出非竞争中性的特点。鉴于此,文章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我国的落地推进为契机,研究了公平竞争审查这一“事前规制”形式的竞争政策是否能够有效缓解政府补贴的非竞争中性问题。研究发现,在政府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政府补贴获取上 的差异显著缩小,政府补贴的竞争中性原则更好地得到了实现。同时,文章从政策制定机关推进公平竞争审查的内在驱动力强度以及企业自身对政府补贴的竞争意愿强弱两个角度,进一步探究了公平竞争审查对政府补贴竞争中性影响的差异,发现小微企业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程度、政府资金在企业研发经费中占比高低、行业垄断性与儒家文化等因素会影响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缓解政府补贴非竞争中性问题上的实施效果。文章的研究对优化我国政府补贴政策向竞争中性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详情 负面清单制度与企业创新信息披露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作为关键性战略信息,创新信息的披露兼具成本与收益,而在负面清单政策的冲击下,企业究竟会顾及专有成本而抑制创新信息披露,还是出于战略性考虑,增加创新信息披露呢?基于微观企业创新文本信息数据,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增加企业创新信息披露以发挥其战略性价值。而横截面检验发现,当创新信息披露成本更低或披露收益更高时,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创新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则表明,管理层竞争感知增强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提升是上述影响的关键作用路径。此外,对同行信息外溢效应进行检验发现,同行创新信息披露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有利于改善总体的创新信息披露环境,并提升目标企业创新水平。文章从企业创新信息披露环境的视角考察了负面清单政策的微观效应,为我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创新信息环境提供了直接的政策建议。
  • 详情 社会保险缴费征管与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基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视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中国日益完善的劳动保护制度将对微观企业财务信息产生何种影响?本文以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劳动力保护制度对于微观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企业受《社会保险法》实施的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提高0.15%,占其均值的14.4%。机制分析发现,劳动保护制度通过两个渠道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1)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推动企业进行人力资本结构升级,进而起到提高会计信息准确度并加强内部监督的作用;(2)劳动保护的加强提升了企业出于降低债务融资约束而提高财报信息披露质量的动机。上述结论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与安慰剂检验、控制高维固定效应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将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延伸至劳动经济学领域,为更深刻地理解会计信息可比性背后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对全面考察劳动保护制度如何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社会保险政策提供了支持性证据。
  • 详情 在大数据框架下建立与国际接轨并适合中国金融市场国情的主体信用评级体系
    信用评级行业是现代金融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信用评级业务已涉足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国内实施的信用评级体系仍面临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问题。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的发展除了需要针对金融行业本身在信用风险的披露进行专业的刻画和解读外,在借鉴国际金融市场和信用评级机构在评级方法实践的基础上,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评级的一般方法、分析框架和可落地实践的技术手段。本文的目的是在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在信用评估(评级)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基于“全息画像”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方法进行文本数据的分析,提取对应的(非机构化)文本数据的风险特征首先克服描述不好行为(即,违约,欺诈等行为)的“坏”样本数量不够的问题,然后建立支持风险评估相配套的风险业务流程分析框架,从而实现能够改善信用评级质量和提高评级区分度需要的特征指标的筛选,并结合违约模型和配套的信用转移矩阵指标,完成构建与国际通用的信用评级体系标准接轨并适合中国企业主体信用资质表现的信评体系, 从而达到解决挑战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三大核心问题:1)信用评级虚高;2)信用评级区分度不足;和 3)信用评级事前预警功能弱的问题。
  • 详情 预算约束下的出口退税错配与企业出口
    出口退税政策被广泛应用于促进出口。但是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出口退税往往出现递延。本文指出,除了出口退税率之外,出口退税的速度和分配也会显著影响企业出口。基于包含企业退税和出口信息的中国企业税收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出口退税递延显著降低了企业出口。出口递延率每增加 10 个百分点,企业出口平均降低 14.8%。同时,出口退税递延也会增加企业退出,抑制企业进入,并减少企业出口产品种类。本文进一步识别出退税递延中存在的“马太效应”现象: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受到退税递延的影响更大,然而,平均而言这些企业的退税递延率反而越高。反事实分析结果表明,在不改变退税总支出的条件下,消除出口退税错配会使得总出口增加 35%。相比之下,完全消除出口退税递延则会使得总出口增加 43%。本文为促进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政策思路:即政府可以通过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减少错配,从而促进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