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

  • 详情 “特异性波动率之谜”在我国股市存在吗
    本文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数据,通过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估计股票的特异性波动率,并采用GARCH、EGARCH、ARIMA等模型估计特异性波动率的预期值,利用Fama-MacBeth两步回归法和投资组合分析法对我国股票市场特异性波动率与横截面收益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特异性波动率之谜”是否存在。我们发现,在我国股票特异性波动率与横截面收益率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在控制了表征异质信念的换手率后,这种负相关关系消失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国市场上存在着严格的卖空限制,在卖空限制和投资者异质性的共同作用下,资产价格会被高估从而降低未来的收益率,造成了我国市场上的特异性波动率之谜。
  • 详情 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与商业银行的冒险行为研究
    新一轮经济复苏的刺激政策绝大多数来自银行资金的支持。短期内商业银行面临增资扩 股的需要。如何从股权结构的安排上来促进其治理优化,从而防范其冒险行为产生显得更为 重要。我们利用沪深两市上市的 14 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商业银行冒险行为的内 在动力机制与治理机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股权越集中,银行倾向于承担较高的风险。 当控股股东的终极控制权大于其在分红当中现金流权时,银行倾向于更大的冒险行为。而且 银行的冒险行为倾向于推高不良贷款率。因此, 如何在银行业的变革中关注股权结构的安排, 特别是股东的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有助于进一步防范商业银行的风险。
  • 详情 完善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自主还是强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自查报告的实证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提供经济转型国家公司治理改革路径选择的经验证据,以弥补现有文献主要关注强制性治理而忽视自主性治理的不足。采用2007年925家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调查的86项指标构建的公司治理指数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满足合规基础上的自主性治理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自主治理水平的提高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而且公司绩效、公司规模和负债水平是影响公司自主治理活动的重要变量。
  • 详情 中小企业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5 年~2007 年三年的面板数据,本文选用了中小板企业独立董 事制度的相关特征,采用linear 线性回归检验了公司治理中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学历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独立董事薪酬、出席董 事会次数和占公司董事会成员比例与公司业绩无显著相关性,有法律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公司业绩 比较好,在有技术和法律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公司独立董事年龄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在有会计和经 济管理专业背景独立董事的公司独立董事年龄与公司业绩负相关。
  • 详情 高管激励与企业业绩的U形关系——基于边际递减效应和过度激励的研究
    在“第二类代理问题”占据主导和隐性激励大量存在的中国市场,上市公司高管看起来显著较低的薪酬和持股比例亦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过度激励。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基于边际递减效应构建理论模型分析高管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的作用逻辑,而后选择2001-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具体讨论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有别于先前多数有关高管激励的研究文献,本文不仅清晰展现了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存在的滞后效应;而且进一步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发现并证实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存在显著的边际递减效应和过度激励,即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在表现为线性正相关关系的同时呈现出左低右高的倒“U”形关系,薪酬和持股比例过低不利于激发高管努力工作改善企业业绩,但薪酬和持股比例过高亦可能导致高管过度激励,同样会对企业业绩造成损害。
  • 详情 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基于Markov区制转换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通过经济理论分析然后利用1996年1月到2010年4月的数据,运用MSIH(2) -VAR(4)模型和基于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发现利用非线性模型是合理的,在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工具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效果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表现不同,并且对于上证A股和深证A股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货币供应量,在股市低迷期,它的变化会立即正向影响到股票价格,但在股市膨胀期,则滞后1个月后才会正向影响股票价格;对于银行信贷,在股市低迷期,它的提高会降低股票价格,而在股市膨胀期,它的提高才会提高股票价格;对于利率,在两个区制下,它的提高都会使股价下跌,并且在滞后1个月才会表现出来,但是相比较而言,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在股市膨胀期下效果更明显。
  • 详情 企业规模、所有者性质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不同融资约束的企业在承受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企业规模、所有者性质对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规模、不同所有者性质的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进一步探讨其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扩大,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也是增大的;国有上市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其中民营上市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最小;同性质下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也存在较大差异,规模大国有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大于规模小国有上市公司,而规模大的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小于规模小的民营企业。
  • 详情 掏空或支持: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股权分臵改革使大小股东之间利益趋于一致,股改后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等成为大股东行为的一种主要模式。大股东资产注入对大股东收益和上市公司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大股东资产注入的动机怎样?本文通过理论建模和实证检验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大股东在后股权分臵下的资产注入行为,不同于股权分臵下的资产注入行为。如果注入资产是优质资产,大股东的利益将与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成正比。同时,资产注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使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转变为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行为。本文认为股改改变了大股东收益结构和在一定条件下促使其行为动机、行为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市场和投资者青睐有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内容的上市公司以及股改后上市公司绩效的大幅增长。
  • 详情 自组织临界性与对数周期幂律----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沿袭金融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选取上证指数从1990年12月19日至2010年3月22日的日收盘价和日收益率作为样本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的自组织临界性和对数周期幂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将整个样本期分为14个阶段,包括7个市场上升期和7个市场下跌期,分别在这14个时期对上证指数日收盘价进行LPPL拟合。泡沫、反转泡沫、反泡沫分别被探测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价格演化特性——反转反泡沫。其次,考察粗粒持续损失,将崩盘定义为最大的四个粗粒持续损失。关于粗粒持续损失提出了三个假设,并运用样本数据对这三个假设进行了检验。
  • 详情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混业经营的内部动因——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本文综合运用规模弹性、范围经济系数等指标,对我国1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此来评价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发现中国各种规模的银行都具有扩大规模和混业经营的空间。并且,小银行在规模经济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大银行在范围经济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这个结论与西方许多现存文献的观点不太一致。因此,我们提出,我国大小规模的银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混业经营,但小银行更应着重进行银行之间的合并或收购以扩大其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