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有效性

  • 详情 金融创新能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吗? ——基于信用保护工具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证据
    近年来,在债市违约潮频发制约债券融资的背景下,我国吸收借鉴国外信用衍生品发展经验,创新了中国版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以下简称CRM),推动了债市功能恢复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搜集银行间及交易所债券市场凭证类CRM数据,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视角,考察了我国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服务效果。结果发现,发行CRM能够同时降低企业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程度,有效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现象。CRM创设机构发挥了关键性的治理作用,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债务治理等机制促进投资效率。CRM服务民营企业提升投资效率的效果更明显,且当CRM创设规模覆盖比率越高、保护期限越长时,提升投资效率的效果越强。结论显示,作为增强债券市场有效性的金融创新制度,CRM具有较好的增信效果和治理效果,契合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对中央提出的“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都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 详情 基于RIM模型的中国A股泡沫测量及有效市场下泡沫空间的探讨
    市场有效性和股市泡沫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市场有效性和股市泡沫是一体两面,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对立。本文回顾了有效市场假说(EMH)的理论,并基于剩余收益模型(RIM)方法,以A股市场为例对中国A股市场的内在价值、股市泡沫率进行了分析与衡量。A股历史泡沫率的中位数超过20%,在2001-2019年的统计期内A股绝大多数时间处于高估的状态;在过去的30年发展中,中国股市还为构建具有高效纠错的市场机制,其中有“政策市”等人为干预的因素,使得市场价格长期以来偏离企业内在价值。从投资的角度,A股历史泡沫率与未来5年投资收益率(CAGR)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本文对A股泡沫空间的测量与市场有效性的探讨,对于构建更具效率的A股市场具有参考价值。
  • 详情 ChatGPT的“二律背反”与有效市场的探讨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现象级的人工智能出现,未来势必拥有更大的普及性金融场景应用,预判其对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十分必要。ChatGPT人工智能未来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存在着“二律背反”规律:即一方面人工智能加强信息传播所将使市场更接近于有效市场状态;但相反但是人工智能可能提供错误市场信息,从而加剧市场风险,降低市场有效性程度。通过中美股市数据的分析对比,发现完全有效市场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与现实情况不符,而因为“二律背反”,很难预测ChatGPT最终对于金融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详情 股票市场有效性与风险投资市场匹配度:基于弱方差标度指数
    本研究采用弱方差标度指数方法,深入探讨了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否显著改善风险投资市场匹配度.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有效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资的创业企业之间的匹配度.本文不仅借鉴了现有文献中使用的两个工具变量——基金赎回压力和知情交易概率,还构建了一个新的工具变量:沪深A股市场的涨跌停占比,以解决潜在的因果关系疑虑.进一步研究证实: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能够促进风险投资市场中的信息交换,提高风险承担水平,从而提升风险投资市场匹配度;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对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表现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不仅为理解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强调了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广泛正外部性,还为深入理解风险投资市场的投融资合作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支持.
  • 详情 股权质押、预警压力与大股东增持
    股权质押在 A 股市场十分普遍,质押风险防范是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基于 2004-2016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样本研究发现,存在股权质押的大股东增持的可能性显著增加,质押比例越高、面临的预警压力越大,大股东增持的可能性也越高。进一步地,尽管存在股权质押的大股东增持公告的市场反应相对较差,但依然显著为正;而且,增持企业的长期市场表现显著好于同样面临预警压力但未增持的企业。这些结果表明,尽管投资者能够识别大股东增持的不同动机,但增持仍是大股东应对股权质押风险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股权质押风险防范的研究、加深了对大股东增持动机的理解,而且对企业应对资本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监管层出台救市措施具有重要启示。
  • 详情 极端收益冲击 、 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分散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股价信息含量的视角
    机构投资者对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市场有效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它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极端收益的冲击可能会导致其注意力分散,从而抵减前述的正面效果。本文基于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分散导致股价信息含量显著下降。这一关系在企业所处的治理环境较差、内部治理水平较低、信息环境较差、股票流动性较低的情况下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力分散导致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频率、交易活跃度均显著下降,且显著降低了企业价值。此外,基金层面的实证分析表明,注意力分散显著降低了基金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综上所述,机构投资者注意力分散导致其外部监督效果和知情交易积极性均显著下降,从而降低了市场的定价效率。本文的发现揭示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等不同政策目标之间的有机关联,凸显了系统性地进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基于非预期非流动性新信息视角
    本文研究了基于非预期非流动性新信息视角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效率。首先比较了不同的市场态势下非预期非流动性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并且研究了投资者能否基于当期的非流动性新信息进行套利。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证A股市场中,熊市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非预期非流动性;市场对非流动性新信息反应不足,我国上证A股市场存在套利机会。
  • 详情 治理溢价、市场预期与投资者学习效应
    本文根据公司治理——经营业绩——市场绩效的理论关系以及投资者的学习效应分析公司治理的影响,基于71项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检验治理溢价的存在性,并从市场预期和投资者学习效应角度分析溢价形成机制。研究显示内部治理溢价显著存在,持有内部治理质量高的公司股票在2002年至2010年间可以获得6.6%的年度平均超额回报率,地区行业治理不存在溢价。原因在于内部治理质量的提高将显著改善下期经营业绩,市场却未能预期到两者之间的作用,相对低估高质量公司的盈余。从而当公司宣告高于预期的盈余时对市场产生正向冲击,存在更高的累计超额回报,而地区行业治理相对稳定,市场更易预期。然而,错误预期不具备持续性,投资者通过学习将不断修正,导致预期逐渐充分。本文为投资者预期的动态调整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为监管机构影响市场预期,提高市场有效性提供了建议。
  • 详情 基于小波变换和GARCH模型的股票市场多尺度VaR
    基于股票市场异质性这一假设前提,即股票的价格行为受市场中不同投资时间尺度的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所影响,因此也具有时间多尺度特征。首先应用小波变换将上证综合指数进行多尺度分解,得到指数在各时间尺度上的波动部分;其次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分别对波动部分建立GARCH模型,并计算VaR;最后分析结果表明,多尺度VaR不仅很好地描述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而且还有助于证明股票市场异质性假设的合理性和市场有效性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差异。
  • 详情 政府干预、治理环境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
    同属并购是是地方政府干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主要路径与体现,也是公司控制权市场有效性的重要度量。本文以2003—2007年沪深两市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件为样本,以2006年作为我国企业治理环境改进的时间分界线,实证分析同属并购的影响因素与绩效变化。研究发现,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具有同属并购偏好,政府干预及地方保护程度是影响同属并购选择的重要因素。此外,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治理环境改善弱化了地方国有企业的同属并购偏好,其并购的中观和微观绩效有所提升。这些发现凸现了公司控制权市场发挥结构功能与治理功能的政府因素与环境条件,也揭示了治理环境改进提升公司控制权市场有效性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