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 详情 货币非中性:货币供给冲击与艺术品杰作效应
    本文借助于2009年货币供给冲击,使用2005-2013年中国书画的独特艺术品拍卖数据库,为货币非中性理论提供了一个艺术品市场的证据。研究发现:第一,在货币供给冲击后,杰作拍卖成交价格增长率比非杰作高出约13.80个百分点。第二,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著录次数越多、名人珍藏和著名艺术家创作的杰作价格增长幅度更大。本文的研究结果验证了哈耶克关于“货币冲击引致相对价格变动”的“货币非中性”理论,也丰富了对于艺术品市场杰作效应成因的理解。
  • 详情 A股关联公司的股票动量溢出效应研究——基于分析师共同覆盖的视角
    本文基于有限注意力假说, 用分析师共同覆盖构建公司相关性, 检验了 A 股市场关联公司之间股票的动量溢出效应. 研究发现, 以共同覆盖分析师数量作为权重构建的关联公司股票加权平均收益率, 能正向预测焦点公司未来 1∼12 月的收益率, 基于关联公司收益率构建的多空组合可获得 10%∼12% 的年化超额收益; 在截面回归中, 关联公司动量溢出效应较同行业或同地区公司的动量溢出效应更强. 异质性分析表明, 在拥有更多分析师共同覆盖、非明星或低学历分析师共同覆盖, 以及焦点公司股票被更多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持有时,关联公司动量溢出效应更强, 说明该效应的成因与分析师和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带来的行动迟缓和反应滞后相关. 本文的工作对 A 股市场跨资产动量效应给出了全新证据, 对市场监管与投资者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 详情 中国金融体系的助长机制:一个新的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企业为什么陷入财务危机?以外部政策环境冲击为代表的外部危机成因和以高管过度自信为代表的内部危机成因已被揭示,信贷能力不足的金融体系的重大影响被忽视。本文基于一家未受调控政策直接影响、内部财务管理稳健的优质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典型案例,探究中国金融体系在其财务危机过程中的活动和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金融体系的助长机制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外因;金融机构会通过助力企业加速扩张、恶化企业危机程度、加速企业危机过程三种机制加剧、加速企业的财务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危机助长机制的有效抑制举措是提高金融体系的信贷能力,尤其是对不同还款能力企业的精细化风险评估技术,这是深化金融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 详情 A股关联公司的股票动量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分析师共同覆盖的视角
    本文基于有限注意力假说,用分析师共同覆盖构建公司相关性,检验了A股市场关联公司之间股票的动量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以共同覆盖分析师数量作为权重构建的关联公司股票加权平均收益率,能正向预测焦点公司未来1~12月的收益率,基于关联公司收益率构建的多空组合可获得10%~12%的年化超额收益;在截面回归中,关联公司动量溢出效应较同行业或同地区公司的动量溢出效应更强。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拥有更多分析师共同覆盖、非明星或低学历分析师共同覆盖,以及焦点公司股票被更多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持有时,关联公司动量溢出效应更强,说明该效应的成因与分析师和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带来的行动迟缓和反应滞后相关。本文的工作对A股市场跨资产动量效应给出了全新证据,对市场监管与投资者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 详情 中国金融体系的企业财务危机助长机制:一 个新的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企业为什么陷入财务危机?以外部政策环境冲击和内部高管过度自信为代表的危机成因已被揭示,存在信贷决策风险的金融机构的重大影响被忽视。本文基于一家未受调控政策直接影响、内部财务管理稳健的优质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典型案例,探究以银行主导、多金融主体联动的中国金融体系在企业财务危机过程中的活动和影响。本文打破了已有研究暗含的金融机构无信贷决策风险的假设,研究发现:存在信贷决策风险的金融体系的危机助长机制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外因;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助力企业加速扩张、恶化企业危机程度、加速企业危机过程三种机制加剧、加速企业的财务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危机助长机制的有效治理措施是提高金融体系的信贷能力,尤其是对不同还款能力企业的差别化风险评估技术,这是深化金融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 详情 创业板改革,非理性投资者和磁吸效应
    本文针对股票涨跌停板的磁吸效应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成因——非理性投资者的追涨杀跌和过度交易行为。我们使用投资者密度构建了包含异质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的均衡价格模型,发现非理性投资者供需密度超过一定阈值时,股票的期望价格变动会出现磁吸效应,非理性投资者供需密度进一步增加时,磁吸效应会减弱。我们使用中国创业板市场股票的分钟级数据实证检验,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事件作为自然实验,发现投资者供需密度的变化可以解释改革前后上涨和下跌磁吸效应变化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补充了流动性需求无法解释的空白。研究还发现信息披露质量更差的股票,其磁吸效应更弱,这和理论模型结果是一致的。
  • 详情 刚性泡沫 基于动态一般均衡的分析
    随着金融系统风险的不断增大,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应对资产泡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一个具有理性资产泡沫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重点讨论了金融风险增大情况下,资产泡沫的成因及其宏观效应。我们从理论上证明,资产泡沫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融资约束带来的流动性短缺,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融摩擦引致的资源错配;另一方面,资产泡沫本身又会加大整个金融系统风险,从而对宏观经济造成威胁。将刚性兑付引入基准模型后,我们发现对高风险金融资产的刚性兑付会导致流动性充裕的投资者过度投机而引起所谓的“刚性泡沫”,泡沫资产的需求和价格与刚性兑付力度呈正向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刚性泡沫”在改善流动性短缺的同时,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出效应。因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救助行为面临取舍,并且最优救助力度随金融系统风险的增大而降低。尤其是当金融系统风险足够大时,最优救助力度可能为负,即,最优政策干预应该打压资产泡沫的交易。以上分析表明,在高金融风险与资产泡沫并存的情况下,针对资本市场的救助政策需谨慎执行。
  • 详情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探讨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肆虐,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形成,对金融环境造成较大冲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成为首要任务,信贷资产风险是金融风险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力量,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面临重大挑战。本文聚焦国有商有银行信贷资产现状、分析信贷资产风险成因、提出风险防控对策,介绍中国银行临沂分行在化解信贷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期望对信贷风险管理有所助益。
  • 详情 人口老龄化与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 ——基于自然语言和深度学习
    人口老龄化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在面 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冲击会如何应对?本文采用自然语言和深度学习技术,使用中国上 市公司年报文本构建出企业层面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感知程度的指标,并基于理性经济人和社 会成本理论,从成本粘性视角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企业劳动力资源调整决策的影响及成因。 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会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粘性。原因在于企业对人口老龄化影响 的感知程度越高,越会出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非经济动机使劳动力资源“易增难减”。且此效 应在国有企业和位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拓展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 后果研究,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此外,本文将文本分析 方法引入宏观环境与企业行为的研究,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详情 政府风险投资与本地偏好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投资学的交叉视角,大量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倾向于投资其所在地附近的企业。French and Poterba(1991)发现,美国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投资于本国资本市场,而忽略了国外的投资机会,因而将其称为本国偏好之谜Covaland Moskowitz(1999)最早将本国偏好转移到本地偏好(local bias)发现风险投资更乐意投资本地企业或者在距离上离自己办公地址更近的企业;Ivkovic and Weisbenner(2005)、Cumming and Dai(2009)、Brown etal(2011)、Hochberg and Rauh(2013)、李志萍和罗国锋等(2014)等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独立风险投资的本地偏好成因和经济后果展开国内学者注意到风险投资类型的重要影响作用尤其是本地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成因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但在我国制度环境下,相比于从本地异地视角,从政府风险投资视角研究本地偏好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本地偏好的成因。现有文献更多地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心理学理论对本地偏好进行解释,但这并不足以解释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因此,本文试图从政府干预风险投资市场的动机出发,依托政府职能理论和官员激励理论解释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 地偏好,以丰富对本地偏好成因的文献解读。 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独立风险投资机构而言,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程度更高;而且政府绝对控股的风险投资机构本地偏好更强;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更低,政府风险投资的本地偏好程度会减弱。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政府干预风险投资市场的动机出发,利用政府职能理论和官员激励理论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本地偏好成因进行解释并加以实证检验,(2)揭示了政府控股程度对本地偏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