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

  • 详情 房价泡沫下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异化与信贷扭曲
    房地产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三大风险”中的两个风险,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可能诱发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事件。本文以2010年—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和地方性中小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城市房价泡沫上升会产生风险“粉饰效应”,表现为降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但是房价泡沫破灭会导致中小银行风险持续上升。影响机制的结果发现,城市房价泡沫带来的抵押品价值效应和银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会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即提升中小银行客户抵押品价值、促进中小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替代进而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异质性研究表明:房价泡沫上升对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粉饰作用在城商行、省域内经营的地方性银行、银行业竞争度较低地区银行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房价泡沫会扭曲地方性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表现为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行业,并没能够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房地产市场风险传溢的影响机理,还能够深化对于房地产风险-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信贷扭曲影响逻辑的理解,从而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启示。
  • 详情 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消费 ——基于蚂蚁金服抽样用户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消费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另一方面,房地产价格整体上升。那么,房价将如何影响了居民消费?利用蚂蚁金服2017年1月到2019年4月100万抽样用户的淘宝消费与“中国百城房价”数据,本文考察了房价对居民消费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房价的上升对消费有抑制作用,且导致了消费降级;第二,流动性约束较高的用户,房价对消费的负向影响更高;第三,上述效应具有异质性,房价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于享受型消费、对收入较低的群体更加显著、且主要体现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以上结论在多种检验下保持稳健。本文提示了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以及缓解居民流动性约束的重要意义。
  • 详情 住房与创业: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证据
    过去十多年,伴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中国城镇家庭住房财富快速上升。而创业对推动创新、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 2015 年和 2017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和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住房财富对家庭创业的影响。本文发现,住房财富对家庭创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住房财富增加 10%,家庭新增创业的概率上升 5.7%。本文还发现,住房财富显著扩大了创业家庭的经营规模,提高了创业家庭的经营绩效,并且显著增加了雇佣劳动数量,降低了家庭成员在创业项目上的劳动供给。同时,住房财富降低了家庭创业失败的概率,提高了家庭未来创业的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住房财富在三四五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对促进家庭创业作用更显著;住房财富对户主未接受高等教育、身体健康的家庭创业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住房财富不仅对促进家庭新增创业有积极作用,还促进了家庭新增主动创业。住房财富对中年家庭的创业决策有积极影响,但是并没有显著促进年轻家庭和老年家庭创业。本文研究了住房财富对家庭创业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住房财富增加所带来的信贷效应和财富效应,通过提高工商业信贷可得性和缓解家庭面临的流动性约束进而促进家庭创业。本文的结论表明,住房财富是促进家庭从事创业活动的助推器,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重视住房对家庭创业行为的潜在影响。
  • 详情 房价与家庭债务的“逆周期”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异质性的家庭消费跨期替代弹性的 DSGE 模型,解释了负向 TFP冲击如何引起实际 GDP 增速下行与房价、债务上涨并存的现象,且负向 TFP 冲击的持续性决定了房价、债务是否出现“逆周期”及其规模。本文基于以下逻辑:负向 TFP 冲击导致收入下滑,消费跨期替代弹性异质性使得部分家庭有倾向于减少住房支出去平滑消费,相对地另一部分家庭倾向于增加住房投资,一方面,随着消费恢复住房需求快速回升,实际住房价格由低到高,同时利率下行,财富从储蓄者向借贷炒房者转移,形成住房财富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同时强化了储蓄家庭的居住需求和借贷炒房家庭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中介通过吸收部分家庭的储蓄并向另一类家庭放贷,通过利差不断积累净值,更高的净值对应更多的住房贷款,二者共同推动房价的持续上升。冲击的早期,两类家庭提供更多劳动获得可支配收入,劳动意愿上升部分抵消了产出下滑,随着住房价格上升及信贷繁荣,家庭减少劳动时间,实际产出随之下降,形成房价与债务的“逆周期”现象。央行通过盯住利差,或在货币政策规则中引入金融中介杠杆因子等途径干预信贷能够消除房价与家庭债务的“逆周期”现象。最后,从信贷错配的角度出发,房价上涨是预算软约束下财政刺激、不确定性上升引起的“副作用”。
  • 详情 住宅属性、基础教育资源与购房者意愿价格--基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52 个区县的数据分析
    本文以住宅的消费和投资二重属性为切入点,通过构建购房者意愿价格模型, 分析了购房者个体性质、外部环境以及住宅特性对于购房者意愿价格的影响。利用北京、上 海、广州、深圳四市52 个县区2006-2012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发现,基础 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教育资本化”影响住宅价格,并且影响程度会随着个人收入及生活水平、 住宅价格波动、住宅所在区域的便利程度及城乡差异等而变化;基础教育资源开始由公共品 向消费品转变,而且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分配不均以及缺乏流动性,一线城市具有良好基础 教育资源的住宅已成奢侈品。因此,加大包括教育资源在内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的供给,平衡相关 资源的分配,对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会具有一定作用。
  • 详情 热钱流动对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脆弱性的影响
    本文在对热钱流动导致资产价格波动进而影响金融脆弱性的进行系统论述的基础上,基于国内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月度股票收益率和房屋价格指数,利用SVAR模型研究了热钱对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钱对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着长期均衡关系,热钱流入显著推动了股票价格指数上涨,并得到股票收益率波动的30%是由热钱异动所致,但热钱对房屋价格指数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在房价变动中20%与热钱流动有关;另一方面发现股价上涨同时对房地产市场价格有着正向影响,被抬高的房价会进一步吸引热钱的流入。基于热钱对金融稳定与脆弱性的影响,提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机制,合理疏导等治理热钱的政策建议。
  • 详情 人口冲击,婚姻和住房市场
    住房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论文尝试从人口这一基本面因素出发对此做出解读。论文首先以家庭世代交叠模型和古诺形式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住房市场局部均衡模型,证明外生的人口冲击对住房市场需求和住房价格变化的重要影响。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显示,20世纪80年代(1981年-1991年)的生育高峰中出生人口集中进入婚龄,是导致2004年以来中国城市住房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人口冲击对房价变化的解释力超过40%。上述研究成果提示,这种由于人口冲击引发的住房市场繁荣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需要警惕本轮婴儿潮导致的婚龄人口高峰过后可能出现的住房市场需求萎缩和住房价格显著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
  • 详情 政策调控、杠杆率与区域房地产价格
    本文运用全国37 个大中城市自2005 年1 季度至2009 年4 季度的动态面板 数据模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理论模型得出的关于杠杆率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 同时,文章将 37 个城市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给予实证,结果得到房贷政策调控 至今效果不佳,及其在三个区域的效果可能不同的主要原因,即杠杆率在房地产价格决定 和波动中的影响及表现形式存在不同。并进一步得出结论:房贷政策调控对一线城市的房 价影响最深,但是房价的表现并非单边的;对二线城市房价的单边影响最大,提高首付比 例和贷款利率都将导致二线城市的房价有所下调;对三线城市的房价影响最小,该区域的 房价上涨更多地是由不断升高的土地交易价格驱动。
  • 详情 政策调控、杠杆率与区域房地产价格
    本文运用全国37个大中城市自2005年1季度至2009年4季度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理论模型得出的关于杠杆率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同时,文章将37个城市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给予实证,结果得到房贷政策调控至今效果不佳,及其在三个区域的效果可能不同的主要原因,即杠杆率在房地产价格决定和波动中的影响及表现形式存在不同。并进一步得出结论:房贷政策调控对一线城市的房价影响最深,但是房价的表现并非单边的;对二线城市房价的单边影响最大,提高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都将导致二线城市的房价有所下调;对三线城市的房价影响最小,该区域的房价上涨更多地是由不断升高的土地交易价格驱动。
  • 详情 为什么大城市的物价水平较高?—— 一个关于地区间与国际间价格水平差异的理论模型
    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一国内部地区/城市间价格水平差异的全面均衡模型。其核心思想是, 生产方面的聚集效应与体现为高房价和高服务业价格的“拥挤效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由不同类 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体系,这些城市在人口规模、物价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居民技能水平等方面 都呈正相关。该模型同时是一个关于国际价格水平差异的替代性理论。模型还表明,与学界流行观 点相反,经济一体化与地区间价格差异程度并无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