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

  • 详情 专精特新认定与企业投资效率 ——基于中国A股和新三板公司的经验证据
    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持续推进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从专精特新认定的视角探讨其对企业的投资促进效应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15—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新三板挂牌公司为样本,将2019年开始分批实施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专精特新认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专精特新认定会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且这一效应在投资过度企业、小规模企业、北交所和新三板上市、地区政策响应度高和行业“小巨人”密集度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专精特新认定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和抑制经营不确定性,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专精特新认定抑制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提高了企业价值,并推动了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升。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未获得认定的企业不存在挤出效应;失去认定资格的企业对同行其他企业非效率投资具有威慑作用;专精特新认定存在供应链溢出效应。本文研究有助于揭示专精特新认定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为进一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参考。
  • 详情 中国企业市场力量和劳动收入份额
    价格加成反映的企业市场力量,具有主导利润份额增加,挤出要素收入份额的独特机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反映的初次分配相关研究有重要学术意义。本文对价格加成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了使用不同要素估计价格加成结果负相关的异常表现。通过将非中性技术进步引入模型,本文从理论上证明了忽略非中性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对应价格加成被高估,材料对应价格加成被低估,导致对中国企业市场力量特征的误判。从实证上证明了具有非中性技术进步特征的中国企业价格加成均值为1.14-1.19,时间趋势上自2008年后保持了较慢的持续上升特征。本文进一步检验了中国企业市场力量会通过企业更多留存利润的方式对要素支出份额产生显著挤出效应,1%的价格加成上升会导致利润份额上升2.01%,资本收入份额、劳动收入份额和材料支出份额分别下降0.87%,0.67%,0.90%。本文认为必须在准确认识中国企业市场力量特征的前提下加强市场化建设,限制企业追求过高利润而牺牲劳动收入。
  • 详情 信贷约束、公共政策与生育决策---基于“干中学”效应
    本文研究放松信贷约束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提出放松信贷约束对生育具有三方面影响。(1)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对生育有“收入效应”;(2)教育投资增加提高生育边际成本,对生育有“替代效应”;(3)育儿挤占劳动时间,“干中学”效应下工作技能水平降低,未来收入减少,对生育有“挤出效应”。在三种公共政策与金融组合中,托育服务与放松信贷约束组合能实现“更高生育率、更高人力资本增长”双目标。
  • 详情 企业数字化促进了资本跨地区流动吗?——来自上市公司异地设立子公司的证据
    资本跨地区流动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基于2007—2019 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利用年报文本和数字化资本投入等方式测算企业数字化水平,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企业数字化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了上市公司设立异地子公司,加速资本跨地区流动。数字化对资本跨地区流动的促进效应在民营企业、流程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竞争行业中更显著;同时,母子公司处于同一个城市群内部或母公司位于较大的城市时,这一促进效应也将更强。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主要通过降低各项交易费用、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等途径促进了资本跨地区流动。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对本地投资并不存在显著挤出效应,且跨地区投资增加了母公司利润,但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加强。文章的研究为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微观路径。
  • 详情 芝麻和西瓜能一起捡吗?——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与贷款配置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发展金融科技的根本目的。本文在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上市银行年报进行分析,测度银行个体层面金融科技水平基础上,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银行贷款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此考察金融科技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尽 管显著提高了零售贷款供给,但是对实体贷款供给产生了挤出效应,并且该挤出效应对于放贷资金紧张的商业银行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挤出实体贷款与银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一致,是银行出于增加收益、减少损失和降低风险的理性决策行为,表现为在零售贷款相对于实体贷款收益率更高、实体贷款不良率更高以及风险资产率更高的银行中,该挤出效应更为明显;同时,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能够显著降低总贷款的不良率和显著提高总贷款的收益率。进一步的证据还表明,该挤出效应对于拥有手机 APP的银行,在数字金融素养高和贷款需求旺盛的区域,以及在消费者信心指数高的宏观环境下也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影响贷款配置的视角揭示了一个金融科技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潜在负向效益,有助于深入理解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监管层面为促进我国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政策建议。
  • 详情 地区腐败、融资约束与慈善捐赠
    基于2003-2015年沪深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考察了地区腐败与该地企业慈善捐赠的关系,以及融资约束对上述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腐败越严重,该地企业的慈善捐赠会越少,呈现地区腐败的慈善抑制效应。公司的融资约束会加剧地区腐败的慈善抑制效应。即,在腐败严重地区,融资约束越严重的公司慈善捐赠会越少。数学模型的推导结果表明,地区腐败与慈善捐赠之间的负向关系源于行贿对慈善捐赠的挤出效应。即,在腐败严重地区,与慈善捐赠相比,直接行贿更有利于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从而,理性的公司会选择行贿,而非慈善捐赠。强力反腐会削弱地区腐败的慈善抑制效应。这与强力反腐提高了公司行贿的成本密切相关。该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揭示了地区腐败、融资约束与慈善捐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为我国优化商业道德,推进反腐进程,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 --基于地方投资平台债务的分析
    本文利用中国 28 省份 2006-2017 年的地方投资平台债务数据,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稳健地表明,地方投资平台债务上升能够在短期显著提振经济增长,并且在长期内仍然有显著促进效应,表明在现阶段,中国政府的反周期财政政策具有投资于消除基础设施瓶颈的超越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效果。机制分析进一步表明,地方投资平台债务上升能够显著促进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和投资增长率,并未产生挤出效应。在当前防范地方债风险的背景下,本文建议在存在基础设施瓶颈的条件下,经济衰退期可以执行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治理衰退、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政府债务的积累速度。
  • 详情 互联网消费信贷、流动性约束与居民消费
    近年来,互联网消费信贷迅速增长,其模式与客群显著区别于传统信用卡,值得探究。本研究选取某代表性平台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其业务团队曾于2017年6月展开内部测试,对同期满足信贷准入的用户随机分为准入组(实验组)和非准入组(对照组),以检验互联网消费信贷的现实影响。利用这一套独特的微观用户随机实验数据,本文对比准入组与对照组的约10万用户在实验前后的消费变化,研究发现:第一,在实验期间,互联网消费信贷显著增加了消费,月均消费增加幅度在73-92元之间;第二,互联网消费信贷同时增加了线上与线下消费,未发现对传统信用卡的挤出效应;第三,其主要作用渠道是缓解流动性约束,消费促进作用对于流动性约束较强的用户更为显著。本文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既提示了普惠型消费信贷对提振消费的意义,也为指引互联网消费信贷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 详情 刚性泡沫 基于动态一般均衡的分析
    随着金融系统风险的不断增大,宏观审慎政策如何应对资产泡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一个具有理性资产泡沫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重点讨论了金融风险增大情况下,资产泡沫的成因及其宏观效应。我们从理论上证明,资产泡沫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融资约束带来的流动性短缺,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融摩擦引致的资源错配;另一方面,资产泡沫本身又会加大整个金融系统风险,从而对宏观经济造成威胁。将刚性兑付引入基准模型后,我们发现对高风险金融资产的刚性兑付会导致流动性充裕的投资者过度投机而引起所谓的“刚性泡沫”,泡沫资产的需求和价格与刚性兑付力度呈正向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刚性泡沫”在改善流动性短缺的同时,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挤出效应。因此,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救助行为面临取舍,并且最优救助力度随金融系统风险的增大而降低。尤其是当金融系统风险足够大时,最优救助力度可能为负,即,最优政策干预应该打压资产泡沫的交易。以上分析表明,在高金融风险与资产泡沫并存的情况下,针对资本市场的救助政策需谨慎执行。
  • 详情 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支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效刺激消费需求十分重要。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6年的财政支出各项的数据以及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以财政支出为出发点,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VAR模型探讨财政支出结构对于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性补贴支出与文教科学卫生对于消费性支出有挤出效应,而挖潜改造费用对于消费性支出有促进作用。因此,合理改善财政收支结构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