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

  • 详情 股票市场开放对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综述
    新兴市场国家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股票市场的开发往往是其开放之路上的最后一道闸门。本文基于新兴市场的经验事实,从宏、微观层面系统阐述了股票市场开放后外资股东对新兴国家资本市场稳定所形成的各种正、负影响机制。现有研究发现外资股东对波动率的正负影响机制的还受到诸如监管水平、本土金融机构竞争力、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法制环境等外生变量的影响。现有研究认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开放要注重保护好外资股东与其持股比例相称的股东权利,这样有助于在股票市场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
  • 详情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多因素分析
    自 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频繁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本国 的经济复苏。伴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美元储备资产持有国,中国深受其 害。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深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管理外汇储备,不仅是当前中国 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当今美元地位逐 渐下滑、新兴市场国家兴起的背景下,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优币种结构。本文 采用风险-收益模型对外汇储备管理的四个关键因素(国际贸易、参照货币、风险承担能力、 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分别进行实证研究,模拟出在不同情境下的中国最优储备币种结构,得 出富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详情 证券市场中的“失灵”:中国与美国的比较
    文章结合美国与中国的证券市场的现实进行了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近年来这两个市场中都存在着“失灵”现象,有着类似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的成因却是不一样的:在美国股市存在的“失灵”是一种“市场失灵”,而处在新兴市场的中国股市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失灵”。笔者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失灵”,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 详情 分析师跟进的决定因素——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
    随着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发展,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日益凸显。论文运用OLS检验了在中国这一新兴市场中影响证券分析师跟进数量的决定因素,研究了公司规模、业务复杂度、投资风险、股权结构和投资者关系等特征是如何影响中国分析师做出是否跟进的决策的。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运用计数(Countdata)计量的Poisson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分析师倾向于跟进那些规模较大、交易额较高、机构持股较多且投资者关系较好的公司,而规避那些投资风险较大、内部持股比例和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的公司。本文的结果与之前成熟市场中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所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兴市场中分析师的行为特征,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师在新兴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中介作用有着很大的价值。
  • 详情 本币升值影响外汇储备的实证分析:2003-2007
    本文以2003-2007年13个国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国家本币升值对外汇储备的影响。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外汇储备的规模,本币升值是导致2002年以后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本币升值幅度与外汇储备的增幅成反比。我们认为,外汇储备管理应从控制供给入手,有效控制外汇储备规模。而央行减少对汇率的干预,并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有效降低过多外汇储备的重要手段。
  • 详情 中国银行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性的基本判断与分析
    银行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性一直是理论界和实业界关切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对银行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判断其协调性的计量指标与判别方法,并估计出新兴市场国家的协调性区间,接着对我国银行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判断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入世之前,我国银行业的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协调适当的;在入世过渡期间和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均表现为国内发展的相对不足;并且,与入世过渡期间相比,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协调性水平有所改善,但距离协调适当的开放状态仍有较大差距。据此,针对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基本现状,本文提出了适度进行对外开放的对策建议。
  • 详情 证券信息内幕操纵、股价冲击与监管控制
    在新兴市场上,内幕信息操纵根源在于市场属性的非成熟性产生一种“信息租金”。为寻求“信息租金”,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信息串通”,利用信息优势与资金优势结成一种战略寻租联盟,以操纵股价获取超额收益。内幕信息操纵过程中,信息操纵者与信息劣势的非知情交易者展开一种动态信息博弈行为,具有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操纵内幕信息,使资产价格的均衡不断被打破,新的市场均衡不断形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股价的冲击过程。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程度较为严重的内部交易者内幕消息操纵股价现象。因此,强化证券监管,对内幕信息操纵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成为证券市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操纵;信息租金;股价冲击;证券监管
  • 详情 股票投资价值灰色系统模型及应用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证券分析》一书中对股票价格波动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股票内在价值”对于投资的重要性,随后,这个领域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经济金融学家的兴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得到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不乏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和普通投资者却难以采用。这里,我们希望借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一套简便易用的股票投资价值预测方法。本文探讨了灰色预测方法及其在股票价格预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期能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 详情 银行业盈利模式比较及中国发展趋势分析
    新的技术和竞争背景,以及银行赖以生存的本土经济和制度的发展,使银行的盈利模式产生变化。从发展趋势看,受经济自由化和银行业开放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发展模式有加速向发达国家银行发展模式靠拢的倾向。大银行和小银行则在竞争中各领风骚,形成相对稳定的两大发展阵营。本文主要分析了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并通过对比亚洲新兴市场银行业的盈利模式特征,分析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主要的股票交易市场上,银行股是成份股的主要组成,银行指数一般比市场指数更走强,基于银行价值认可的个股价格分化严重,盈利指标为正的银行股价格升幅高于其他类别的股票,盈利模式被市场认可且增长潜力大的银行个股市盈率远高于其他银行个股。我国银行股股价也将因盈利模式的差异导致竞争力差异,最终导致股价分化。
  • 详情 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1993-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1216个并购重组事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并购重组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目标公司股票溢价达到29.05%,超过20%的国际平均水平;对收购公司股东却产生了负面影响,收购公司股票溢价为-16.76%;对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的综合影响,也即社会净效应不明朗。理论分析表明,我国经济的转轨加新兴市场的特征为并购重组提供了通过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潜力,狂妄假说和代理问题等传统的并购动因理论有助于解释收购公司的价值受损,而本文提出的“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和“并购重组交易的决策机制”新的理论假说,更直接地解释了并购重组对目标公司、收购公司和社会总体的不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