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 详情 因子模型能定价期权收益吗?
    金融资产因子结构映照着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因子模型能否同样描绘期权收益?期权合约存续时间极短、风险敞口变化频繁,难以应用传统因子模型进行定价。工具主成分分析方法(IPCA)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动态风险载荷形式与期权风险特征高度吻合。本文尝试采用IPCA模型揭示上证50ETF期权的因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三因子IPCA模型能够解释超过87%的单个期权收益变化和超过99%的投资组合收益变化,表现优于现有的期权因子模型以及静态PCA模型。IPCA因子与期权在值状态偏度、剩余期限斜率以及Gamma价值紧密联系,能够解释40%至60%的因子变化。本文的研究对于优化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监管者提高期权市场定价效率,促进衍生品市场稳健发展。
  • 详情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延迟退休与养老金可持续性
    劳动力供给的持续下降和传统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给基本养老保险带来了更大的运行压力。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两种养老制度具有完全不同的给付方式,二者对员工退休意愿的差异化作用及对养老金可持续性的影响将直接关系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基于世代交叠模型(OLG)理论框架,分析了在不同的养老金给付方式下员工的退休决策,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总体上,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使员工产生了显著的提前退休意愿,参加企业年金使员工产生了显著的延迟退休意愿,但同时参加两项养老保险的员工退休意愿不显著。受企业年金异质性作用的主导,参加两类养老保险项目对不同特征员工退休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女性、无职称、无资格认证和非高等学历人员,企业年金的延迟退休效应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企业员工退休时间越晚,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财富金额会越少,同时继续工作还会损害健康,耗费更高的医疗成本,致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员工会产生提前退休意愿;企业年金财富随退休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积累,当延迟退休所带来的企业年金财富收益引致养老金总体财富增加时,员工就会产生延迟退休意愿。因此,政府通过优化企业年金减少延迟退休阻力的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文章的结论为中国通过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延迟退休制度、提升养老金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启示。
  • 详情 如何建立防止农民规模性返贫的金融结构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易县格莱珉小贷模式、政府金融扶贫方式的分析,指出了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过去依靠政府扶贫资金担保和贴息换取金融机构对贫困户贷款,虽然也能帮助脱贫,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信息不对称、成本高、风险大问题,将来政府停止担保贴息,银行就会停止贷款,农民失去金融服务还有可能规模性返贫。因此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结构。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农村金融发展逻辑进行了延伸分析,科学设计了由“普惠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村庄银行、“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乡村银行经管系统与八大辅助系统组成的“二梁八柱”农村金融架构,并对农村金融结构及其建设步骤提出了建议。
  • 详情 自贸区发展的时空异质性、功能定位与金融支持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经济新形势下实施的重要政策。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时空异质性:时间异质性体现在各自贸区成立时间不同,发展水平不一;空间异质性表现为自贸区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要素吸引力等方面存在空间差异,因此各自贸区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不同。根据自贸区建设方案,将其功能定位归纳为四类,分别是以资源支持行业、研发投入行业、航运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为重点发展行业的自贸区。为促进自贸区发展,金融支持作用不可忽视。基于自贸区发展的时空异质性,针对其功能定位提出差异化金融支持对策,并进一步强调自贸区金融的联动合作,以期为自贸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详情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在"高送转"与现金股利之间如何选择的影响。本文发现,当控股股东进行了股权质押时,上市公司更可能推出"高送转"的利润分配方案,回避或降低现金股利的倾向更高,这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对"高送转"与现金股利之间偏好差异一致;这一关系在控股股东质押股份比例越高、质押股权面临的平仓风险越高时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揭示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在公司股利政策选择方面的经济后果,并为市场投资者对"高送转"以及现金股利的不同偏好提供了增量证据。
  • 详情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逻辑与路径: 国际经验与本土选择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新型金融组织、业态和产品不断涌现,给传统的机构型分业监 管模式带来了重大挑战,中国金融监管进入大变革时代。在 2017 年 11 月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后, 2018 年 3 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调整原来的 “一行三会” 为 “一委一行两会”。此番改革的核心在于加强监管 协调,引入功能监管和强化审慎监管,但仍然保留了以行业为基础的分业监管体制。在监管逻辑上,应当借鉴 经济学的丁伯根法则和公共选择理论,金融监管应当以统筹防范金融风险为中心,根据金融风险的分类界定监 管政策目标,配置相应的政策工具,最大限度地利用协同效应和减少冲突效应,并保障监管部门有能力抵制相 关利益集团的负面影响。在改革路径上,虽然没有在根本上变革监管模式,但这符合我国现阶段金融特点和市 场发展水平,值得充分肯定; 但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体制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具体国情, 进行监管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从分业监管完全转为混业监管。在混业监管模式中,不宜采用将各个分业监管机 构简单合为一体的统合监管模式,而应采用目标 ( 双峰) 监管模式,按照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的目标差异划分 监管职责和设立监管机构。
  • 详情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的演进及评述
    本文梳理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交易机制演进的路径,并参考国际经验,基于期货交易机制的现有研究,提出了调整交易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交易规则及实施细则的修订优化了业务规则体系,满足了产品创新需求,体现出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同时,建议中金所参考国际经验,充分征求多方意见,制定合理的、有预见性的修订方案。建议股指期货合约及其交易细则参考国际经验,调整现行的交易时间并修订熔断机制条款。为促进期货市场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保证金、手续费应进一步降低,而持仓限额应进一步增加。交易所在股市暴跌期间的应急措施应及时调整。
  • 详情 论人民币的超主权化和国际化
    提 要:本文简述了平均劳动生产率与GDP间的关系、1PYN=GDP/n的超主权性货币本位意义及其实用性优点、 人民币的超主权化方案及其管理措施等,启示基于平均劳动生产率货币本位基础上的世界金融王道,才是中国金融崛起的强大理论武器。
  • 详情 对资本结构理论的排他性检验——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实证设计
    困扰资本结构实证研究的一个难点是如何设计一套实证研究方案,排他性地 证实或证伪资本结构的某个理论支系。本文通过一套排他性的实证设计,观察四个控制子样 本的资本结构调整行为,并推断出哪个理论居于支配性地位。研究结果支持了动态权衡理论, 即公司存在目标资本结构,调整成本阻碍了公司趋近其目标资本结构,调整成本越低,公司 趋近目标资本结构的行为越明显;中国关于股票回购的限制阻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中 国并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融资优序理论和“股权融资偏好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公 司资本结构调整行为。
  • 详情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银行选址中的应用——以建设银行衡水分行为例
    摘要: 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商业银行网点布局选址进行考察,试图寻找网点布局优化方案和途径。基本过程是:选取10项影响因素指标,对建设银行衡水分行市区16个网点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分类方法都能作为判定网点布局效果质量的依据,因子分析通过将网点的选择指标归纳为营销因子、竞争因子、地理因子和经济因子等4个综合变量,为商业银行优化网点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