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合约

  • 详情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的演进及评述
    本文梳理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交易机制演进的路径,并参考国际经验,基于期货交易机制的现有研究,提出了调整交易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交易规则及实施细则的修订优化了业务规则体系,满足了产品创新需求,体现出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同时,建议中金所参考国际经验,充分征求多方意见,制定合理的、有预见性的修订方案。建议股指期货合约及其交易细则参考国际经验,调整现行的交易时间并修订熔断机制条款。为促进期货市场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保证金、手续费应进一步降低,而持仓限额应进一步增加。交易所在股市暴跌期间的应急措施应及时调整。
  • 详情 持有成本与期货最优套期保值
    本文应用一种新的套保方法,将套期保值由统计竞技恢复回衍生品定价的金融问题,简化了套保比率的估计,并避免了拼接期货合约等问题。针对黄金、股指、外汇和原油等四大类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如果将期货的定价与风险管理割裂开来,忽视期货合约的衍生品本性,各种复杂的套保估计方法,套保效率都不如简单套保;如果将定价理论融入套保实践,通过预测持有成本计算套保比率,套保效果将比简单套保更出色。此外,套保合约的选择方面,简单套保倾向于选择交割日较近的合约,而考虑定价约束的套保新方法,合约的选择不受到期日的影响。因此,套保比率的研究重心应该从期货与现货价格的统计关系转到持有成本的预测上来。
  • 详情 中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的逆萨缪尔森效应
    萨缪尔森于1965年指出,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期货价格的波动率会变大。此现象被称为萨缪尔森效应。许多关于欧美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农产品、工业金属及能源期货大多体现出了较明显的萨缪尔森效应。本文则发现中国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逆萨缪尔森效应,即随着期货到期日的临近,期货价格波动率反而不断变小。这种“异象”相当有趣。本文分别采用F检验、OLS回归以及似乎不相关回归(SUR)证实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锌期货价格存在逆萨缪尔森效应。
  • 详情 影响期货合约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研究期货市场均衡条件入手,首先证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操作能为厂商带来额外收益。在竞争条件下,为获得额外收益,厂商必须从额外收益中取出一部分作为投机者主动承担市场风险的报酬,由此证明,厂商支付的套保成本等于市场所需风险溢价是期货合约成败的根本条件,先前研究总结出影响合约成败的因素都是通过影响厂商套保成本或市场风险溢价,进而影响合约市场的运行。其中,现货市场形成价格的自由度、生产周期、现货市场规模与厂商支付套保成本多寡正相关。资本市场回报率、行业上、下游一体化程度、通货膨胀程度、合约设计对市场风险溢价有直接影响。此外,合约标准化要求是为降低交易成本在厂商支付套保成本中的比重,随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市场效率提高,标准化对合约市场运行的影响度逐渐下降。
  • 详情 交割地点选择权与期货价格
    通过构造投资组合策略,证明交割地点选择权会压低期货价格。在测算交割地点选择权内在价值的方法上,根据存在多个交割地点时,多头要求“现货溢价”弥补因交割地点不确定带来的额外风险的逻辑,提出把交割地点选择权转化成看涨期权,利用期权定价公式方便的推算交割地点选择权内在价值的方法。以2007年1月到2011年3月间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豆粕期货为样本,实证结果证明交割地点选择权是造成豆粕期货市场出现“现货溢价”主要原因的假设,还证明将交割地点选择权转换成看涨期权,使用期权定价公式估计交割地点选择权价值的方法,所得结论贴合实际,具有较高实用性。
  • 详情 基于Copula函数的下偏矩最优套期保值效率测度方法的实证研究
    由于下偏矩测度方法具有明显优于最小方差风险度量方法的特征,因此是更为合理的套期保值效率测度准则。本文针对已有的计算最小下偏矩套期保值比率的非参数方法与参数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提出使用时变Copula函数来估计现货与期货收益率的联合密度函数,然后通过数值方法计算最小下偏矩套期保值比率的新方法。并且运用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的铜期货合约价格与上海金属网公布的铜现货价格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使用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相关系数的Copula函数,与非参数方法相比,可以得到更小下偏矩的套期保值率。
  • 详情 套期保值与在险价值 ——一个改进的非参数方法
    当资产回报率服从椭圆分布和投资者具有二次效用函数的假设都不满足时,方差(标准差)不再是风险的一个恰当度量方法,而这会导致传统的最小方差套期保值存在缺陷。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核密度估计的计算最小VaR 和最小CVaR 套期保值比率的非参数方法。基于沪深300 现指日收盘价格数据和沪深300 股指期货合约仿真交易日结算价格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的非参数方法表现最优,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套期保值投资组合的标准差、VaR 和CVaR。
  • 详情 股指期货的最优套期保值率:基于沪深300指数期货仿真交易的实证研究
    本文在分析和比较常用的几种股指期货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确定模型的基础上,基于风险最小化模型框架,利用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模拟运行以来的样本数据,通过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误差修正模型以及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四种估计方法,对其最优套期保值比率进行了实证测算和绩效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投资策略。
  • 详情 基于改进的EWMA期货保证金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结合我国期货市场的实际,尝试引入香港期货市场的交易风险管理模型,依据价格变动量来确定期货保证金水平。利用GARCH模型对EWMA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衰减因子λ进行测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运用改进的模型,选取我国期货市场上三种期货合约交易数据进行测定,发现不同品种的衰减因子有显著不同,故对不同合约应有区别地采用相应的衰减因子,使期货交易保证金的计算模型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其次对本文建立的保证金模型的预测值、香港交易所现行的保证金模型的预测值和期货价格的真实波动值三者之间进行比较表明,本文所构造的保证金模型相比较香港交易所现行的保证金模型可在保证不降低风险覆盖率的基础上减少保证金的收取水平。
  • 详情 商品期货投资收益如何确定?
    按照持有期货合约的部位,将商品期货交易者细分为:标的商品生产商、加工商和投机者。在满足终期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通过联立商品期货、现货和证券市场,推导出一个商品期货投资收益模型,证明了商品期货投资收益由期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溢价和非系统性风险溢价两部分组成,并解释了“持有期成本套利”、“现货/期货溢价”和“资本资产定价”三种理论适用于确定商品期货投资收益的前提条件。根据国内商品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的实证结论,说明发展商品基金、减少证券—商品期货市场跨市场投资的交易成本等措施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