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

  • 详情 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稳定性影响研究
    本文利用GARCH事件模型和条件波动方程,从市场整体角度检验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影响。发现机构投资者的进入,确实减小了市场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对深圳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作用更强。本文主要贡献在于,在改进GARCH事件模型基础上,合理界定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入市的三个政策时点,论证了机构投资者对上海、深圳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影响,验证了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效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稳定性影响研究
    本文利用GARCH事件模型和条件波动方程,从市场整体角度检验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影响。发现机构投资者的进入,确实减小了市场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对深圳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作用更强。本文主要贡献在于,在改进GARCH事件模型基础上,合理界定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入市的三个政策时点,论证了机构投资者对上海、深圳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影响,验证了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效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
    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框架,考虑信息成本和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建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价值化、长期化,而且上市公司质量、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数量和中小投资者的学习能力对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均有重要影响。基于实证结论和我国现实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 详情 机构投资者、知情人交易和市场效率
    2001年之后,我国机构投资者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针对之前屡屡发生的违规行为,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根据Grossman与Stiglitz(1980)等研究提出的信息经济学理论,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更直接的体现为通过知情人交易向市场传递信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考察机构投资者交易对股价中公司特有信息含量的影响,从信息的角度对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检验。在控制了内生性、噪音等因素影响之后,实证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交易确实增加了股价中的公司特有信息含量,提高了市场的效率。本文加深了对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理解和认识,从更直接的角度验证了引入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监管者正确导向了机构投资者的行为。
  • 详情 透明度变化对股票市场投资者委托单提交行为和交易成本影响研究
    基于2003年12月8日沪深交易所交易前市场透明度改革背景,本文利用一家营业部的投资者报价和交易数据,研究同一个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在透明度改革前后委托单提交激进程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其完成交易的成本的影响。我们发现透明度改革前后,机构投资者的委托单提交激进程度都显著大于散户投资者的委托单提交激进程度。透明度增加以后,机构投资者的委托单激进程度显著减少,而散户投资者的委托单提交激进程度增加。我们同时发现,透明度增加以后,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拆委托单,增加交易次数,导致完成交易的时间增加,但是价格影响力基本没有变化。而散户投资者的成交时间和价格影响力有显著改善。
  • 详情 谁反应过度,谁反应不足?——投资者异质性与收益时间可预测性分析
    本文以2000至200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中国股市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为研究切入点,考察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反应模式及其对股票收益的时间可预测性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机构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相对理性,而个体投资者更为强烈的反应过度将整个市场推向过度反应的非理性状态;在中长期内,个人投资者逐渐走向理性,而机构投资者由于对新信息存在一个反馈调整的渐近过程,在其主导下,市场整体表现出反应不足。
  • 详情 高质量会计信息会改善资本配置效率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结合Bushman&Smith(2001)的研究框架和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制度背景,以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高质量会计信息能显著降低上市公司投资不足和过度行为,其中应计质量和盈余平滑性在降低上市公司投资不足和过度的作用最为显著。因此,我们应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披露系统的市场基础设施,如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队伍等,更进一步制度创新以更好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资本配置中的作用。
  • 详情 机构投资者如何看可转债机会
    中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在沉寂多年以后,从2002年开始复苏,到2003年逐渐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本文分以下5各方面简单地介绍。 1)可转债应是上市公司融资的重要工具之一 (2) 机构投资者看中转债的哪些优点 (3) 可转换债券投资的赢利或套利模式 (4) 国外可转债的发展情况 (5) 国外可转债投资如何操作。
  • 详情 风险预算与积极管理者选择问题初探
    金融系统的混沌现象以及金融机构投资者的趋利性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预算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它弥补了战略资产配置的不足,为了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不仅在长期对总投资组合进行战略资产配置,而且在短期雇佣积极管理者动态调整投资组合头寸。积极管理者的选择问题则成为风险预算进程的焦点,理论界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因为风险预算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借鉴这一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对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完善和投资基金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 详情 证券信息内幕操纵、股价冲击与监管控制
    在新兴市场上,内幕信息操纵根源在于市场属性的非成熟性产生一种“信息租金”。为寻求“信息租金”,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信息串通”,利用信息优势与资金优势结成一种战略寻租联盟,以操纵股价获取超额收益。内幕信息操纵过程中,信息操纵者与信息劣势的非知情交易者展开一种动态信息博弈行为,具有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操纵内幕信息,使资产价格的均衡不断被打破,新的市场均衡不断形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股价的冲击过程。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程度较为严重的内部交易者内幕消息操纵股价现象。因此,强化证券监管,对内幕信息操纵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成为证券市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操纵;信息租金;股价冲击;证券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