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 详情 我国银行制度的变迁与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硬化——来自1999~2007年国有上市公司的证据
    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是否趋于硬化,是衡量银行制度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考察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国有上市公司从银行获得新增贷款的情况,研究了我国银行制度的变迁对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的影响。本文发现,从总体上看,1999~2007年间仍然存在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国有企业反而从银行获得了更多新增贷款的现象,但是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国有企业从银行获得新增贷款的情况在此期间不断减少,尤其是在2003年后出现大幅下降。这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在银行融资中仍然存在软预算约束问题,但是我国政府对银行业的改革,尤其是2003年以来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对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揭示出,解决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不仅在于剥离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还在于深化银行业的改革。
  • 详情 股权激励有效吗?——来自PSM的新证据
    本文对2006 年1 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后,实施股权 激励方案的42 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效果及其微观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采用倾向得分匹 配分析法(PSM)和Bootstrap 法克服样本选择偏误和小样本偏误后,我们发现:(1)整体而言, 股权激励能够有效提升经营绩效;(2)最终控制权会显著影响激励效果,民营控股公司的股权 激励能够显著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投资支出,进而提升公司绩效,而在国有控股公司 中效果并不明显;(3)不同激励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相对于以股票为基础的激励方式,以 期权为基础的激励方式能显著降低代理成本,效果更佳;(4)所有权结构也会影响股权激励的 效果,在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中,股权激励能显著降低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激励 的效果较好。
  • 详情 银行间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研究
    我国国债市场分成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两个市场不同的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机制决定了两个市场的割裂状态。文章采用了反应市场总体水平的指数收益率,指数波动率和平均非流动性研究两个市场之间的信息溢出效应。主要有如下发现:首先,在短期内两个国债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溢出,银行间市场对交易所国债市场甚至有更多的影响渠道;其次,两个市场相互影响的方向取决于新信息的来源;第三,宏观环境的改变对两个国债市场的收益率和非流动性有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在中长期下,宏观环境对银行间国债市场的冲击很大程度来自通过交易所国债市场的间接影响,而宏观环境对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冲击主要是直接影响,通过银行间国债市场传导的间接影响不明显。
  • 详情 公司治理、内部人交易与管理者盈余预测误差
    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与盈余预测误差的关系,进而,鉴于有效 地公司治理能够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约束内部人自利行为,本文还分析了公司治理对内部 人交易与盈余预测误差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管理层增持,公司偏好盈余预测 低估;针对管理层及大股东减持,公司偏好盈余预测高估。此外,公司治理能够显著影响内 部人交易与管理者盈余预测误差的敏感性,即针对管理层交易,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及财务总监交易本公司股份比例越高,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时,基 于管理层增持、减持的公司盈余预测低估、高估偏好显著增强;针对大股东交易,当董事长 或总经理来自交易大股东单位及其在交易大股东单位领取薪酬时,当交易性大股东中包含控 股股东时,以及交易性大股东之间制衡度较低时,基于大股东减持的公司盈余预测高估偏好 显著增强;当非交易性大股东对交易性大股东制衡度较高时,基于大股东减持的公司盈余预 测高估偏好显著降低。
  • 详情 公司治理是制度环境的替代还是结果?——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
    公司治理和制度环境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旨在考察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与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替代假说”(公司治理能够在制度环境较弱的情况下发挥替代作用,即制度环境弱,公司治理强)和“结果假说”(公司治理是对制度环境要求的响应,即制度环境强,公司治理强)进行检验。以中国上市公司2001-2006年间的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为研究切入点,根据证监会的相关政策本文将样本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且比较了公司治理在三个时期制约控股股东资金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转型经济的中国股票市场,公司治理只是对制度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而没有替代作用。这一经验证据突出了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作用、加强制度环境建设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性。
  • 详情 自组织临界性与对数周期幂律----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沿袭金融物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框架,选取上证指数从1990年12月19日至2010年3月22日的日收盘价和日收益率作为样本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的自组织临界性和对数周期幂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将整个样本期分为14个阶段,包括7个市场上升期和7个市场下跌期,分别在这14个时期对上证指数日收盘价进行LPPL拟合。泡沫、反转泡沫、反泡沫分别被探测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价格演化特性——反转反泡沫。其次,考察粗粒持续损失,将崩盘定义为最大的四个粗粒持续损失。关于粗粒持续损失提出了三个假设,并运用样本数据对这三个假设进行了检验。
  • 详情 新国际分工条件下利益集团对传统产业的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针对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趋势,对贸易保护的内生决定与 利益集团的作用进行了政治经济学角度的分析。发达国家对传统产业进行贸易保护的现象背 后是更深层次的利益集团的博弈。对于国际重新分工的格局,发达国家似乎并没有做好充分 的准备,其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明显滞后。我们应该在发挥我国现阶段比较优势的同时, 努力克服过度依赖外需的潜在系统性风险,有效缓和来自西方利益集团的压力,从而实现通 过拉动内需来提升就业水平和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
  • 详情 制度环境和债务期限结构选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本文考察了制度环境对中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本文采用只发行A股的642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应用OLS实证检验制度因素和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制度因素在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选择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具体而言:(1)在法律制度环境更好或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上市公司使用更少的长期债务;(2)好的制度环境削弱了资产期限、公司规模与债务期限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表现为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和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综上所述,制度环境的改善一方面加强了债权人保护,另一方面使得更多公司拥有了使用长期债务融资的机会。
  • 详情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来自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证据
    以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经验证据为样本,本文对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房地产行业的独立董事并未真正起到抑制和约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财务专家型独立董事对于两职合一的“内部人控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职合一确实不利于公司盈余管理额的减少和盈余质量的提高。此外,笔者没有发现独立董事缺席董事会会议会助长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证据,独立董事不能通过参加董事会会议来了解、监督董事会行为,我国董事会会议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 详情 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来自中国国有上市企业的实证证据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高管“天价薪酬”与“零薪酬”并存的乱象,引起社会 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国企高管薪酬改革的制度背景,选取2004-2007 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 分析了国企高管通过其权力影响获取私有收益、进行薪酬操纵的行为策略及其价值效应。研究发现: (1)国有企业高管的权力越大,其获取的私有收益越高,但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高管偏好隐性的 非货币性私有收益,而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高管更偏好显性的货币性私有收益;(2)从薪酬业绩 敏感性来看,管理层权力越大,薪酬与操纵性业绩之间的敏感性越大,表明随着权力增长,管理层会 倾向利用盈余操纵获取绩效薪酬;(3)通过对实际薪酬的分解,发现激励薪酬具有正面的价值效应, 而操纵性薪酬具有负面的价值效应。文章认为拓宽高管激励渠道,转变控制策略的内部治理机制以及 聘请高质量审计服务、提高机构持股比例的外部监管机制可以有效抑制国企高管的薪酬操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