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

  • 详情 来自金融、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与防范手段——基于风险传染理论的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多案例研究
    经济下行期,风险传染效应对经济冲击的催化作用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挑战,现有研究忽略了从银行、担保等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少有对此防范机制与政策建议。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本文基于 10 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组织的不同风险管理模式与实际稳定性,从风险传染理论探究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会通过银行抽断贷或拒绝放款、担保机构拒偿或追诉从银行、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传染,途径银行、担保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可能被加剧、加速,有效应对手段包括寻找内生风险分担方和及时处置不良的行为风险抑制策略,和平衡谈判地位和收益风险配置、构建经营大数据预警机制的经营风险管理策略。本研究丰富了风险传染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引出了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风险传染研究话题,对融资担保业金融创新的实践和监管亦有贡献。
  • 详情 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质性元分析研究
    逆向跨国并购通常指新兴经济体企业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以获取战略性资源的国际化经营行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在逆向跨国并购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特征选择相应的整合战略以应对合法化要求呢?论文基于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的25篇初始案例研究,使用质性元分析法,通过摘录、编码、归类过程,系统地分析了"制度—资源"二元交互驱动的战略决策情境与中国企业逆向并购整合过程的匹配关系,进一步探讨不同利益相关者响应行为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进而构建了一个整合的C-B-D(Context-Behavior-Decision)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中国企业逆向并购整合模式有4种,分别是"无为而治"型、"轻触"型、"支持性合作伙伴"型和"重触"型。不同利益相关者通过四类不同的组织身份管理、资源整合、社会网络、制度/文化应对机制决定了不同的并购整合模式选择。研究结论对推动中国企业逆向跨国并购整合过程的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 详情 媒体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针对三鹿事件的案例研究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传统公司治理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融资问题,但无法有效解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在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下,企业倾向与政府建立各种关系,这为企业规避社会责任提供了庇护,从而引起政府管制的失效。因此,我国企业可能是普遍缺乏社会责任的。而媒体可以发挥一定的治理作用,纠正传统公司治理的缺陷,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政府管制失效,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问题。通过三鹿集团添加三氯氰胺的案例,进一步阐述了有关理论。
  • 详情 高股利分配保护投资者利益了吗?——基于驰宏锌锗的案例研究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为背景,研究驰宏锌锗的股利分配行为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驰宏锌锗股权分置改革与定向增发捆绑相结合的做法有欠妥当,进而导致股利分配有大股东套现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之嫌。这主要表现在过度分配股利,两类股票之间仍然存在“看不见的差距”,市场对股利分配事件的消极反应,以及股利分配过程中的涉嫌违法行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监管当局和上市公司应该充分与中小投资者沟通信息,降低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促进公司的稳定和谐发展。
  • 详情 成功可以追随吗?――对个体投资者行为和策略的案例分析
    为了分析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业绩,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文献中很少涉及的一种对象------散户投资者的投资日记.我们选取了某报1999年1月9日至4月30日连载的个体投资者投资手记中的投资方案作为样本,构造了3种追随型投资策略,研究了样本时间段内这些策略的获利可能性.结果发现,盲目追随所得收益基本与大盘走势持平;动量追随所得的收益较盲目追随高;谨慎追随则有更高的超过大盘走势的正的累计收益率,但是仍不及原投资策略的累计收益。然后,我们对这3种追随策略和原投资策略的周收益率进行了符号检验和正态记分检验,得出在样本时间段内各种策略在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不能战胜市场的结论。最后我们探讨了我们的研究对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意义和本文研究方法改进的思路与扩展的方向.
  • 详情 散户投资盈利策略可以模仿吗?-----一个案例分析
    散户投资者是中国股市参与人的主体,他们的投资行为受着报刊投资建议的很大影响.为了分析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业绩,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文献很少涉及的一种报刊投资建议------个体投资者投资日记.本文选取了《成都商报》1999年1月9日至4月30日连载的“道达投资手记”作为样本,构造了模仿型投资策略,研究了样本时间段内该策略的获利可能性.结果发现,机械模仿进行投资的收益无法达到原投资建议战胜大盘的水平,业绩基本与大盘走势持平. 针对这一结果,我们讨论了投资策略的一些改进方法,定性地得到结论:以“投资手记”为基础进行的有一定灵活性的投资策略业绩将大大改善,有可能战胜大盘. 最后我们分析了该结论所蕴涵的意义和本文研究方法改进的思路与扩展的方向.
  • 详情 分拆上市创造股东财富了?―― 一项案例研究
    2000年10月25日,北京同仁堂在报刊上发布公告,它将其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分拆到香港上市,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分拆上市的第一家。首先,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同仁堂分拆其子公司的背景及其过程,并从分拆以来的经营绩效来探讨了同仁堂分拆其子公司上市的经济动因,研究发现,解决投融资不足以及激励管理层是该公司分拆上市的主要动因;其次,研究也发现,在董事会决议公告期,同仁堂流通股股东获得了显著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25.61%),而在后两次公告期间,同仁堂流通股股东也获得了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再次,研究也发现,同仁堂的同业竞争者在董事会公告期都获得显著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支持了资产剥离利得假说,同仁堂科技的同业竞争者在公告期也获得了显著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也支持了资产剥离利得假说。同时研究也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效率并未达到半强式;最后,本文对存在的研究局限做了探讨。
  • 详情 股东与经理人双赢的管理层激励安排:基于G万科的案例研究
    关于G万科最新公告的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各界反应不一,本文通过对G万科股权激励计划的深入解读,通过对管理层动机、公司历史业绩和激励计划公告市场的反应的研究发现,G万科的激励计划很好地协调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是一个双赢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