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

  • 详情 碳交易体系与跨境并购
    碳交易体系(ETS)通过市场机制以缓解碳排放问题,但是同时也会给相关企业增加额外的成本。自2005年欧盟ETS运行以来,各国ETS的推行对企业全球资源配置的影响亟待深入探讨。本文以BVD-Zephyr全球企业并购数据库在2002-2019年间超过18万个并购事件作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分别从跨境并购数量和跨境并购财务表现两个方面检验了东道国ETS实施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及其渠道。实证结果显示,ETS实施导致东道国的跨境并购交易规模显著减少,表明企业在进行跨境并购时会采取规避行为,从而可能造成潜在的碳泄漏。此外,ETS的实施会降低通过跨境并购进入东道国企业的财务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ETS推行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其中碳密集型行业往往承担更高的成本,从而受到更大的冲击;而ETS实施所带来的风险则可能是影响企业决策和财务绩效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气候变化的实际经济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为那些已经引入ETS、或者计划引入更严格气候政策的国家提供了决策参考。
  • 详情 数据机构在金融领域的功能及监管研究
    近几年, 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明显趋势。 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海量数据需求, 促使数据行业快速成长。 而数据机构作为数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不断地渗入到金融服务领域之中, 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结构, 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同时也产生了包括数据隐私泄露、 算法歧视、 数据垄断等在内的一系列风险。 如何做到既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数据机构的服务实现产业赋能, 又有效规避双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成为了大数据时代金融监管的研究热点。 本文首先按照金融机构与数据机构合作的四大主要应用场景具体分析了数据机构在金融领域的功能, 以及双方在开放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其次, 本文选取美国、 欧盟、 英国、 新加坡、 中国香港五个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详细梳理了国际上为了防范第三方数据公司为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相关的监管经验。 最后, 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国内对于金融领域第三方数据公司的监管现状, 以及我国国情, 提出四点监管对策建议。
  • 详情 欧盟碳排放市场套期保值研究
    本文分别采用静态套期保值模型与动态套期保值模型估计出EUA、CER各自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以及这两种期货价格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并选用相应的套期保值绩效指标对样本内与样本外的静态与动态套期保值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静态套期保值模型VAR(向量自回归)与动态套期保值模型DCC-GARCH(动态条件相关GARCH模型)的套期保值效果最优,在有效降低资产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资产收益,对碳排放市场能够进行有效套期保值。
  • 详情 偿付能力资本需求——基于中国财险公司的实证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基于保险监管视角,借鉴欧盟“偿付能力II”相关理论,对市场风险运用幂阶转换在险价值(Normal Power Approximation Value-at-Risk),并进行波动率时间序列建模;对保险风险运用精算模型;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则借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相关标准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资本需求。结果显示:偿付能力资本需求(Solvency capital requirement, SCR)是最低资本需求(Minimal capital requirement, MCR)的1.928倍,表明以风险为基础计算的资本需求远大于基于业务量大小的资本需求。
  • 详情 欧盟跨国银行母国监管的制度缺陷——东欧金融危机的启示
    母国监管已经成为在设计和建构大部分跨国金融机构监管制度中的核心原则。在采用此原则的欧盟跨国银行监管机制中,监管权力与监管责任、监管成本的错位,使得金融监管风险以及损失承担的分配不当。这场危机暴露了在这一原则下,东道国金融体系对于那些跨国经营金融集团的母国监管节制的脆弱性。所以,在现行欧盟金融监管制度的基础之上,应当引入注重影响效果的监管机制作为原有的以实体为基础的监管机制的必要补充。
  • 详情 论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之所以面临升值的趋势,既有外部因素的压力,也有内部经济因素的作用:从国际外汇市场的角度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欧盟;从汇率决定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趋势的主要是外汇储备、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市场预期等等内部经济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