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

  • 详情 混业经营下我国金融业监管问题及监管改革的思考
    伴随着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对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的限制放宽和对外资银行准入制度的进一步放松,中国银行业事实上的混业经营的模式已经普遍存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业分业监管明显存在监管疏漏,多头监管和监管失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分业经营的监管模式不能有效的预防和处理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和福利损失。本文把欧美国家混业经营的监管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建立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及转变金融监管方式等方面的建议。
  • 详情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混业经营的内部动因——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本文综合运用规模弹性、范围经济系数等指标,对我国1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此来评价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发现中国各种规模的银行都具有扩大规模和混业经营的空间。并且,小银行在规模经济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大银行在范围经济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这个结论与西方许多现存文献的观点不太一致。因此,我们提出,我国大小规模的银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混业经营,但小银行更应着重进行银行之间的合并或收购以扩大其规模。
  • 详情 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集中与效率:基于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分析
    本文基于亚洲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混业经营下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银行集中会带来两种相反作用的效应: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银行集中度提高所带来规模经济上升促进银行效率;相反专业化经济下降损害银行效率。实证分析(1)支持理论所表明的均衡关系,银行效率与银行集中等变量存在协整关系。(2)混业经营条件下, 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规模经济效应大于专业化经济效应。因此混业条件下,提高银行效率必须寻求有效途径,加强竞争,适度提高商业银行的集中度。
  • 详情 浅析我国金融改革的趋势――从分业到混业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金融监管当局迫于国际竞争压力,也正在改变对金融管制的态度,默许或明确鼓励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混业经营制度,目前已呈现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从对金融分业与混业的概念理解到分析三种监管模式的利弊,并结合我国目前金融业的现状,得出我国趋向混业经营是市场一体化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
  • 详情 金融控股公司: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本文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的全球化,如何整合我国金融业资源日益提上议事日程。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的现实选择。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类似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集团,在借鉴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的基础,结合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就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监管、发展模式等方面做了探讨。
  • 详情 入世后我国银行混业经营之模式选择与法律建构
    该文多角度地分析了入世后我国银行法律制度从“分业”走向“混业”的必然性;在比较西方国家几种混业经营模式主要特点和长短处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方案,并对相关的法律设计提出了初步构想。
  • 详情 从客户关系管理角度论金融混业经营――一个新视角
    从国外实践来看,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解释混业现象的国外传统理论未能得到实证结果的有力支撑,本文借鉴国外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结合对欧美一些综合性银行的调查,从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角度分析诠释金融混业经营现象,指出混业经营的目的是维持客户关系、有效提升客户价值,其实质是银行实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战略。本文旨在为中国的金融混业探索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 详情 浅析综合性银行发展的内部整合
    随着经济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将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综合性银行是一部分金融企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性银行是一种可以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并可以持有金融和非金融企业股份的金融机构(Benston, 1994). Saunders and Walter (1994) 和Canals (1997) 描述了不同种类的综合性银行的组织管理形式,Holland (2001)建立了一种理想化的综合性银行管理模型。本文通过对欧美15家银行的调查,并结合中国金融业的具体情况,探讨综合性银行发展中的内部整合问题。 作者认为综合性银行不是简单的增加几个职能部门,也不是简单的并购几家公司,围绕客户关系进行内部结构重组和整合,才是发展综合性银行的关键。本文用资源为基础的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 (Wernerfelt, 1984; Barney, 1991) 和客户价值理论(Woodruff, 1997;Slater, 1997)来分析解释综合性银行的组织结构问题,认为金融企业的客户关系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围绕客户观系组织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客户价值。本文分析了国外综合性银行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综合性银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 详情 “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与防范
    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至少在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尽管中国现行的各项法规均不承认金融控股公司,但国内现行法令允许经济实体设立各类型金融公司,因此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准金融控股公司”。 2004年,德隆危机无疑是中国财经界最大的事件之一。作为以产业资本为主体、通过经营方式控股的德隆集团曾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旗下拥有177家子公司和19家金融机构。德隆是中国产业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先锋,在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方面影响了一大批企业的行为。但是,德隆又聚合了准金融控股集团特有的风险,引发了区域性经济和金融震荡。 笔者由德隆事件入手,通过大量财务数据分析比较,阐述了金融控股集团暴露出的各种风险,并对如何防范这些风险促进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健康发展进行了详细讨论,据此提出对金融控股集团风险防范和监管的措施。 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金融控股集团” 的定义及分类,以及我国目前呈现出的许多各具特色的准金融控股集团的运作模式。德隆模式的核心是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是其中风险最大的一类。第二部分分析了德隆事件中暴露的各种风险,如:德隆通过庄家控盘为主来维持高股价,其内部错综复杂的金字塔型股权结构使得收益和风险严重不对称,靠资本运作构成收益主体的盈利模式中隐藏着资金链风险,以及资本结构不合理,投融资期限不匹配等。第三部分提出了对“金融控股集团” 风险防范与监管的建议:证监会和银监会如何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对风险的管理,通过强化董事、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的法律责任来保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企业集团应以实业经营为主,将经营理念从“规模”转向“效率”,转变自身经营理念,提高风险意识;另外,企业集团可通过构建不同期限、不同行业互补的投资结构来分散风险,运用通用电器、中信泰富以及和记黄埔的案例,讨论了分散投资风险的有效措施,为立志“做大、做强”的金融控股集团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