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

  • 详情 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上升了吗?-基于集成机器学习技术的新证据
    保持金融稳定是目前中央“六个稳定”政策中的重中之重,系统性金融风险关乎经济发展。本文手工整理了 2010 年~2017 年非上市银行数据,利用集成机器学习(Ensemble ML) 技术测算中国 5 家国有商业银行、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 103 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弥补了V-Lab 仅包含部分上市银行的缺陷。发现:总体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各年度平均有 25%以上的急速增长,2016 年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效控制了这一上升趋势,2017 年显著下降 10.3%;SRISK 份额最高的 5 大国有商业银行仅占 54.78%,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份额不断上升、已成为中国系统性风险的潜在累积点;区域性演进上呈现向东南沿海积聚的特点。控制区域性发展的回归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出现和上升的影响机制:总资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大而不能倒”的观点;杠杆率和期限错配是重要影响因素,银行的杠杆率降低 1%,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概率显著下降 0.2%,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下降 0.84%,上一年度出现风险的银行该年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概率下降 0.5%,支持了“降杠杆”政策,且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降杠杆的效果更显著;提高流动性有利于显著降低系统性风险,但调控效果没有降杠杆强。最后利用国家层面和省际层面累计的系统性风险,发现金融风险对经济增长的确存在显著影响。
  • 详情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协调演进与经济发展
    本文基于中国 1995 年至 2017 年省级面板数据,详细且深入地研究讨论了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两者始终保持高度耦合,说明中国在各时点金融结构是适合当时产业发展需要的,且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经历了由勉强协调到优质协调的演进变化过程。第二,一个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耦合匹配、彼此协同发展的协调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且中国中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地区,二者协调演进水平的提升能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边际影响。第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协调演进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更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水平提高,其次是促进规模效率提升,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第四,当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应水平较低时,金融结构提升会明显抑制经济绩效和产业升级,而当协调演进水平高于门限值时,金融结构提升则表现出对二者的有利作用。另外,金融结构提升会对金融风险管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 详情 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了吗?
    :本文手工整理了2010 年~2017 年非上市银行数据,利用集成机器学习技术测算中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弥补了V-Lab 仅包含部分上市银行的缺陷。发现:总体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2016 年底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效控制了这一上升趋势,2017 年显著下降10.3%;SRISK 份额最高的5 大国有商业银行仅占54.78%,城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份额不断上升、已成为中国系统性风险的潜 在累积点;区域性演进上呈现向东南沿海积聚的特点。控制区域性发展的回归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出现和上升的影响机制:资产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支持“大而不能倒”的观点;杠杆率和期限错配是重要影响因素,银行的杠杆率上升1%,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概率显著上升0.34%,支持了“降杠杆”政策,这一结论对是否是系统重要性银行都稳健;提高流动性有利于显著降低系统性风险,调控效果没有降杠杆强,但对小规模银行更有效。我们还观察两个银行机构特征,银行主动承担风险使得银行自身系统性风险上升,帮助企业发现债券没有显著影响基本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也不会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利用省级和城市层面累计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质量的确存在显著负作用,风险上升的省份和城市经济作用更显著,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关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 详情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的演进及评述
    本文梳理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交易机制演进的路径,并参考国际经验,基于期货交易机制的现有研究,提出了调整交易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交易规则及实施细则的修订优化了业务规则体系,满足了产品创新需求,体现出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同时,建议中金所参考国际经验,充分征求多方意见,制定合理的、有预见性的修订方案。建议股指期货合约及其交易细则参考国际经验,调整现行的交易时间并修订熔断机制条款。为促进期货市场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保证金、手续费应进一步降低,而持仓限额应进一步增加。交易所在股市暴跌期间的应急措施应及时调整。
  • 详情 制度演进、市场深化与效率提升——中国股市发展的一个回顾性评述
    中国股市的诞生属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往往会出现先发展,后规范的特征。如果没有股市,改革开放在一定层面的推进是难以想象的。从股市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提炼出若干有价值的成功经验,如在边干边学中推进制度供给、不纠缠于具体的技术操作之争等。这些经验实际上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映射。
  • 详情 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的产业路径及效应--兼对“国企进退”现象解读
    本文结合国有企业改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转型期背景,对国有 上市公司并购的产业路径及绩效进行理论分析,并以我国沪深股市 2003年-2007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收购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在相关并购路径下,相比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发生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并购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绩效的同时,也提升 了产业集中度;在非相关并购路径下,产业创新型并购比非产业创新 型并购具有更高的产业效应,并且并购绩效显著优于非产业创新型并 购。这些发现凸现了国企并购的市场结构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也揭 示了国企进退的效率路径。其政策含义在于,国有企业应遵循经济结 构演进优化的产业路径有进有退,坚持市场化导向和产业创新导向。
  • 详情 投资者信息搜集与投资决策研究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是否会更加有效和准确的搜集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市场效率及一般均衡的实现,本文构建了投资者行为和企业优劣关联模型,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首先给出了企业优劣的评价标准,进而给出了股票市场投资者和银行选择行为的度量指标,针对企业融资能力和企业优劣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投资者趋向于不搜集信息,而银行则根据企业优劣进行决策,从时间的演进角度看,投资者的信息搜集偏好没有明显的变化。
  • 详情 后危机时代的保险监管创新:基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视角
    效率与稳定一直是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则是保险市场稳定、有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因此,监管机构一直关注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保险监管的演进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其实,保险监管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而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保险监管创新的重要动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次贷危机后兴起的“新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宏观监管要基于微观组织的视角,具体到保险监管来说,就是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实现监管思路从传统的“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三支柱监管向“动态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素及可持续风险”新三支柱监管转变。
  • 详情 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企业风险管理(ERM)作为风险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多个领域的分散研究向全面风险管理(ERM)一体化框架的演进,其中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是两大理论来源,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财务波动性风险管理向ERM的发展,而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也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向企业风险管理的演进,上述两大理论的发展都指向了ERM的方向,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最终实现了集成发展,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详情 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
    纵观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 本结构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和后资本结构理论四个阶段。资本结构理论经过近五十年的研究历程,人们 对于资本结构的认识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资本结构之谜”正在逐步被研究者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