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

  • 详情 关于建立优质企业债券池的建议
    发展直接融资是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最有效办法,14亿人口大国的直接融资要想做大和可持续,必须让有风险识别能力的机构做风险投资,创造条件让那些没有风险识别能力的普通群众去做不需要识别风险的业务。因为大多数普通群众没有多少风险识别能力,实践一再证明,让他们都搞互联网金融、炒股,以此将居民存款转换为企业长期投资,不但化解不了融资难融资贵,反而会带来问题。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培养出了很多有竞争力的优质大企业,完全可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它们识别出来,建立优质企业债券池,容许稳健诚信经营的优质大企业绕开金融机构在优质企业债券池里直接对居民按章发债。居民通过银行储蓄账户直接限额购买,利息按天支付,将居民活期存款转化为对优质企业的直接投资。此举解决了近些年金融市场参与者角色系统性错位问题,风险可控,可降低优质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居民收入。 很多央企,如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动、华能国际、四大行等;经营模式可持续,稳健、诚信而优质,是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可是它们却只能向海内外金融机构借贷,融资成本高昂。单单中石油中石化贷款余额近两万亿,每年资金利息成本上千亿。如果国家建立优质企业债券池,将现有稳健诚信经营的优质大企业借贷余额的一半左右,用居民活期存款置换下来,单单中石油中石化每年可降低利息成本400亿以上,而居民每1万亿活期存款利息收入将由现在的35亿增加到2-3百亿。此举对国家、企业和居民都有好处;当然金融机构利润将下降,金融从业人员的收入也将或多或少下降。
  • 详情 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金融契约选择的实验研究
    本文通过控制项目自然状态来模拟私有信息环境,通过控制投融资双方的角色比例来体现谈判力,以此来研究两者对直接融资市场上中小企业融资契约选择偏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私有信息对融资方的契约选择有显著影响,当双方谈判力均等且融资方具有项目好(坏)状态的私有信息时,融资方最倾向于选择标准债务(股权)契约。(2)在控制私有信息的前提下,投资方拥有谈判力将会导致选择可转债的融资方比例增大。(3)在融资方具有私有信息且投资方拥有谈判力的前提下,投资方谈判力越大,则融资方私有信息对自身契约选择的影响越小。以上研究为消除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持。
  • 详情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变化及信贷约束分析
    本文以企业金融成长周期模型为基本理论框架,运用对吴江和常熟中小企业的 实地抽样调查数据,以美国中小企业为参照,揭示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 段融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变化基本符合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但初创期和成长期信贷约束严厉,且固定资产贷款约束尤为严厉。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 信贷约束的外部制约因素主要是国家信贷政策和担保难;中小企业资信、盈利能力、负债水 平和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多少是影响企业信贷获得能力的主要内因,企业规模和年龄也有 影响,而企业组织形式和直接融资成本对贷款获得影响不明显。
  • 详情 关于城商行金融创新的思考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长壮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提高,吸存与放贷的难度越来越大,大量优质客户也开始转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城商行受到“银行脱媒”的挤压影响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城商行只有着眼未来,不断深化改革,融入区域经济,加强同业合作,努力实现金融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缩小与对手的差距,形成独具特色的经营优势,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 详情 投行的黄昏 私募的黎明:金融海啸后全球金融的新格局
    经济衰退往往是一个打破常规、构建新秩序的时机,尽管现在低迷的情绪仍然笼罩着全球资本市场,但重大改变正在发生。1937年的大萧条,美国通过《格拉斯蒂格尔法》(Glass- Steagall Act),实现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之间的分业经营,加上《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颁布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成立,促进了美国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摆脱商业银行的控制,纷纷在经济恢复后上市融资,直接确立了投资银行在美国资本市场的王者地位。 而2007年因次级贷款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正在重建资本市场的秩序,独立的投资银行不复存在,大量的投行业务(例如IPO承销、购并顾问)被正在崛起的巨型商业银行内部所吸收,基于资产的业务(例如资产证券化和衍生产品)正处于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投行为产业界提供资本血液的功能正在被新兴的私募资本所取代。这些新兴的私募资本正为重组全球的产业结构贡献新聚合的金融资本与人力资本,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全球金融市场的格局。 本文先从历史角度分析投行如何自掘坟墓、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私募资本如何兴起;然后在金融生态系统裂变的分析上,试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全球金融市场的崭新图景。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股票市场经济晴雨表作用的实证分析
    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应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但我国股票市场的走势与经济增长态势之间的关系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我国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吗?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股票市场起不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用;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市场呈现出经济晴雨表作用。这说明,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善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成为我国股票市场发挥经济晴雨表作用的重要条件;同时,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助于缓解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严重不平衡的矛盾。
  • 详情 山东省金融资源配置的思考
    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总体不高,这会对今后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从金融资金、融资结构和金融市场三个方面对山东省金融资源现状加以描述,并对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简单的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山东省金融资源配置的建议,包括发展金融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详情 关于完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初步构想
    目前,我国间接融资占绝对优势的融资结构为银行体系带来很大的压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完善我国金融结构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的当务之急,发展企业债市场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开始,充分借鉴了国外发达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提出了近期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一些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