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

  • 详情 碳交易体系与跨境并购
    碳交易体系(ETS)通过市场机制以缓解碳排放问题,但是同时也会给相关企业增加额外的成本。自2005年欧盟ETS运行以来,各国ETS的推行对企业全球资源配置的影响亟待深入探讨。本文以BVD-Zephyr全球企业并购数据库在2002-2019年间超过18万个并购事件作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分别从跨境并购数量和跨境并购财务表现两个方面检验了东道国ETS实施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及其渠道。实证结果显示,ETS实施导致东道国的跨境并购交易规模显著减少,表明企业在进行跨境并购时会采取规避行为,从而可能造成潜在的碳泄漏。此外,ETS的实施会降低通过跨境并购进入东道国企业的财务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ETS推行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其中碳密集型行业往往承担更高的成本,从而受到更大的冲击;而ETS实施所带来的风险则可能是影响企业决策和财务绩效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气候变化的实际经济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为那些已经引入ETS、或者计划引入更严格气候政策的国家提供了决策参考。
  • 详情 “双碳”背景下环境治理政策的协同降碳效果与增效机制研究 ——来自蓝天保卫战和企业碳排放的证据
    旨在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质量型环境治理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协同降碳,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是推进“双碳”战略过程中亟需解答的关键问题。特别地,签署《巴黎协定》以来,中国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然而,受限于数据可得性,现有研究尚未提供这一时间段内的定量分析直接证据。本文使用新近的企业层面较为精细的碳排放数据,基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国发〔2018〕22号)的研究场景,系统分析了“双碳”背景下空气质量目标政策的微观降碳效果与增效机制。研究表明,蓝天保卫战能够协同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平均降幅约为15%,单个企业年均降碳量约为1.2万吨。这一效果主要由碳排放总量下降驱动,而非以生产活动收缩为代价,也未引起区域间和产业链上的碳泄漏问题。并且,与现有研究强调行业结构调整不同,本文发现高碳排放企业也实现了显著的减排效应。增效机制方面,蓝天保卫战主要通过促进企业绿色低碳投资发挥作用,而人力结构优化、绿色研发创新等机制尚未明显起效,同时缓解融资约束有助于提升协同降碳效果。本文的研究表明,进一步完善现有大气污染防治制度体系,辅以大规模节能降碳设备更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以及绿色金融等组合措施,能够有效兼顾环境、气候和经济效益,助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详情 双碳目标下能源与产业双重结构转型
    本文构建并校准了一个包含内生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以及其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能源生产技术的进步通过改变各产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而产业结构转型从能源需求侧减少了高排放化石能源的使用。结果显示,2009~2020 年宏观产业结构转型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转变并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其累计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 2020 年中国年排放量的 10%。同时,本文求解了“双碳”目标下最大化居民福利的碳税安排,发现内生税率随经济增长而快速上升,具有显著的发展阶段依赖性。在发展阶段早期实行较低的碳税税率可以维持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有利于资本积累、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 详情 碳风险、区域低碳转型与银团贷款定价
    《巴黎气候协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本文以《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为事件冲击,采用连续型 DID 模型探究了区域低碳转型风险对银团贷款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自协定签署后,中国高碳排放地区的银团贷款存在显著为正的碳风险溢价;由于地区碳风险导致贷款违约风险上升,从而提高了企业贷款成本。此外,研究还发现:碳风险溢价的高低受地区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特征的影响;在法制化程度高的地区,银行因承担污染连带责任而提高对碳风险的重视程度,相应地提高了碳风险溢价;在产品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地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能够激励低碳产品生产和低碳技术研发,从而降低碳风险溢价;在发生气候灾害的地区,银行执行国家救济职能,会降低碳风险溢价;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碳中和更易实现,林业碳汇收益和碳汇抵押资产能够增加现金流并降低信用风险,从而降低碳风险溢价。本文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区域低碳转型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 详情 环境规制能否抑制企业金融化?来自中国的证据
    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Carbon dioxide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CO2ETS)为准自然实验,本文旨在探讨环境规制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获取 2007年至 2020 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和采用滞后型双重差分法,我们发现,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经过一系列稳健型检验,本文的主要结果仍然稳健。此外,我们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两个渠道影响企业金融化:信息不对称和企业投资机会。在异质性分析中,我们发现环境规制对非国有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企业金融的抑制效果更大。本文得到结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有效地实现减少 CO2 排放和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双赢局面。
  • 详情 欧盟碳排放市场套期保值研究
    本文分别采用静态套期保值模型与动态套期保值模型估计出EUA、CER各自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以及这两种期货价格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并选用相应的套期保值绩效指标对样本内与样本外的静态与动态套期保值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静态套期保值模型VAR(向量自回归)与动态套期保值模型DCC-GARCH(动态条件相关GARCH模型)的套期保值效果最优,在有效降低资产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资产收益,对碳排放市场能够进行有效套期保值。
  • 详情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信息流动关系研究
    本文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MGARCH-BEKK模型,从报酬溢出与波动溢出两个角度实证研究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两种商品EUA、CER各自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以及两种商品期货价格之间的信息流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EUA还是CER市场,即期市场始终处于价格信息中心,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弱甚至未体现,但从信息波动溢出方面来看,EUA市场中期货市场处于波动信息中心,而即期市场仍为CER市场的波动信息中心;EUA与CER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相互的价格溢出与波动溢出效应,但EUA对CER具有更大的波动溢出效应,EUA期货市场处于这两个期货市场之间的波动信息中心。
  • 详情 [博士生论坛征文]与碳排放量相关的碳排放权的定价
    联合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减排任务。本文即是针对这一规定,对中国在期初由于碳排放可能产生的政策性支出进行计算。先得出中国二氧化碳排量满足的随机微分方程;然后对由碳排量产生的政策性成本的条件期望建立偏微分方程,将成本的期望变成一种特殊欧式看涨期权,给出其解析解。最后,利用实际统计数据对模型中数据进行拟合,画出解的值随参数取值变化的图像,分析解的性质及实际意义。
  • 详情 我国金融行业面临的新课题: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内容提要]《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等同于给二氧化碳标上了价,也标志着碳金融概念明晰和碳金融市场的初步形成,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总额不断攀升,不久的将来碳交易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我国金融行业要尽快适应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积极应对碳金融市场新变化。本文介绍目前国内外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利于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