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信息

  • 详情 高管简历是否提供了有用信息?——基于企业创新视角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能够提升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优势,高管简历作为重要的财务 报告文本,传递了高管背景特征这一私人信息,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创 新活动价值。基于此,本文以 2008-2018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方 法,从完整性、详细性和可读性三个文本特征维度,探究高管简历信息披露是否以及如何 为企业创新提供信息。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简历信息披露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经 过工具变量回归和其他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高管简历信息 披露能够通过吸引高学历员工以及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促进企业创新。本文拓展了财务 报告文本信息经济后果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揭示了高管简历在企业创新中的 重要作用,对监管部门完善信息披露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 详情 基于信息聚集和跨市场套利视角的金融期货定价研究
    知情交易者、套利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构成期货市场的三大交易主体,共同决定期货价格。本文在两期市场中构建含知情交易者、跨市场套利者和噪声交易者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揭示期货聚集私人信息的微观机制、探究套利行为对现货和期货均衡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现货和期货市场的知情交易行为共同决定期货的价格发现水平,第二期(期货交割期)现货价格聚集私人信息的能力越强,第一期期货市场的知情交易意愿越强;套利交易对期现价格的冲击程度与知情交易者面临的交易风险正相关;套利交易有利于提高现货和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增加噪声冲击的跨市场传播。研究结论有助于增进投资者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和套利行为影响的理解,对提高投资者的理性交易观念、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有指导作用。
  • 详情 卖空约束、市场质量与资产价格
    本文基于理性预期框架研究了卖空约束对市场质量(包括流动性、私人信息的揭示程度以及波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与卖空约束不起作用时相比,卖空约束起作用时进入市场的私人信息总量更少,信噪比更低,因而价格的信息含量(或信息效率)更低,这将使得风险资产供给量的不确定性对价格的冲击更大,即相同数量的指令对其价格变化的影响更大,并且均衡价格对私人信息的反应程度更弱,因而卖空约束起作用时的市场质量更差,表现为流动性更差、私人信息揭示程度更低、波动率更高。而随着不受卖空约束而进入市场的知情交易者比例增大,市场质量会逐渐转好。同时,卖空约束起作用时进入市场的私人信息总量减少会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使得交易者平均意义上要求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作为补偿,从而最后的均衡资产价格不是高估而是下跌。研究结果为Boehmer et al.(2009)等关于卖空约束的最新实证研究结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 详情 知情交易与中国股市博彩溢价
    本文首先发现中国股市存在博彩(投机)溢价,且无法为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解释。尽管在组合构造期内,博彩型股票存在显著溢价,但组合的超额收益会迅速消失,并未给投资者(或投机者)带来持续的财富效应。基于知情交易概率测度,我们进一步发现中国股市的知情交易者驱动(或引发)了博彩型股票溢价;在组合构造后的月份,并没有明显的知情交易者存在,这意味着知情交易者在基于私人信息获利之后,那些随后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动量交易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
  • 详情 卖空约束、市场质量与资产价格
    本文基于理性预期框架研究了卖空约束对市场质量(包括流动性、私人信息的揭示程度以及波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与卖空约束不起作用时相比,卖空约束起作用时进入市场的私人信息总量更少,信噪比更低,因而价格的信息含量(或信息效率)更低,这将使得风险资产供给量的不确定性对价格的冲击更大,即相同数量的指令对其价格变化的影响更大,并且均衡价格对私人信息的反应程度更弱,因而卖空约束起作用时的市场质量更差,表现为流动性更差、私人信息揭示程度更低、波动率更高。而随着不受卖空约束而进入市场的知情交易者比例增大,市场质量会逐渐转好。同时,卖空约束起作用时进入市场的私人信息总量减少会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使得交易者平均意义上要求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作为补偿,从而最后的均衡资产价格不是高估而是下跌。研究结果为Boehmeretal.(2009)等关于卖空约束的最新实证研究结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 详情 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的识别与中国股市的过度自信研究
    本文是对中国股票市场过度自信问题所作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有不同反应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一个两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着重考察了A股市场价值加权和平均加权的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对私人信息和公开信息冲击的不同反应。实证结果表明:与美国股市的情况类似,中国A股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并且私人信息短期内可以造成剧烈冲击,而公开信息冲击较小且不持久,投资者确实存在过度自信现象。最后,本文根据A股市场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特征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股市震荡、基金行为与市场质量——基于沪市基金交易账户的经验证据
    为揭示证券投资基金行为对市场质量的影响,论文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视角出发,利用沪市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账户,重点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仓位变化对市场质量(流动性、波动性和信息冲击度等)的冲击效应。在研究过程中,利用2007年基金交易数据和市场运行数据,构建流动性三维指标(宽度、深度和即时性)、GARCH模型拟合的异质波动率指标、以及即期冲击和持久性信息冲击指标,利用横截面模型分析基金交易行为对价格的冲击和交易的私人信息。实证结果表明,基金投资行为受到市场情绪和正反馈效应的推动,导致证券投资基金非理性特征突出。无论市场上涨抑或是下跌、基金增仓抑或是减仓,基金参与程度越高、增仓幅度越大,其对市场的流动性冲击成本越大,尤其在“2.27”、“5.30”暴跌期间。在波动性冲击上,基金显著性加仓行为带来较大的异质波动性,但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牛市调整阶段可以起到部分维稳作用。
  • 详情 中国股市“过度自信”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是对中国股票市场过度自信问题所作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有不同反应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一个两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着重考察了A股市场价值加权和平均加权的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对私人信息和公开信息冲击的不同反应。实证结果表明:与美国股市的情况类似,中国A股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并且私人信息短期内可以造成剧烈冲击,而公开信息冲击较小且不持久,投资者确实存在过度自信现象。最后,本文根据A股市场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特征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不可撤单模式开放式集合竞价研究:理论与实证
    在理性预期框架下,本文研究了虚拟成交价、虚拟匹配量和未匹配量在不可撤单模式开放式集合竞价过程中的作用,比较了开放式集合竞价与封闭式集合竞价在私人信息揭示、市场深度、价格波动性方面的差异,并对中国股票市场采用开放式集合竞价机制确定开盘价格前后的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与封闭式集合竞价相比,开放式集合竞价对私人信息的揭示程度更大,并且具有更好的市场深度和更低的价格波动率,但两种机制之间的差异会随着知情交易者比例的增加而减少。
  • 详情 不可撤单模式开放式集合竞价研究:理论与实证
    在理性预期框架下,本文研究了虚拟成交价、虚拟匹配量和未匹配量在不可撤单模式开放式集 合竞价过程中的作用,比较了开放式集合竞价与封闭式集合竞价在私人信息揭示、市场深度、价格波动性 方面的差异,并对中国股票市场采用开放式集合竞价机制确定开盘价格前后的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进行了 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与封闭式集合竞价相比,开放式集合竞价对私人信息的揭示程度更大,并且具 有更好的市场深度和更低的价格波动率,但两种机制之间的差异会随着知情交易者比例的增加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