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风险

  • 详情 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
    本文从数字化战略、数字化组织、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人才等六个一级指标和二十六个二级指标构建了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进一步基于2010-2022年中国上市企业与其贷款银行的配对样本,考察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论如下:银行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银行数字化战略、数字化组织和数字化技术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产生影响。机制分析表明,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 “融资期限结构调整”机制和 “融资约束缓解”机制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高分析师关注、高研报关注,高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和低信息披露的企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更好地改善其投融资期限错配。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而提升了其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同时缓解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但对企业经营风险的缓解作用不显著。银行金融科技对投资显。研究为银行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为政策制定者、银行和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 详情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
    本文基于手工搜集整理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和 2007-2019 年中国 A 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地区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该效应在非国有、小规模、行业竞争程度低、供应商集中度低、处于货币政策趋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期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加剧了企业信贷融资约束、企业经营风险和企业税负压力,进而减少了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缩短了企业商业信用的供给期限,并且降低了供给质量。此外,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导致企业商业信用供给被动减少,并降低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本研究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
  • 详情 来自金融、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与防范手段——基于风险传染理论的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多案例研究
    经济下行期,风险传染效应对经济冲击的催化作用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挑战,现有研究忽略了从银行、担保等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少有对此防范机制与政策建议。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本文基于 10 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组织的不同风险管理模式与实际稳定性,从风险传染理论探究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会通过银行抽断贷或拒绝放款、担保机构拒偿或追诉从银行、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传染,途径银行、担保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可能被加剧、加速,有效应对手段包括寻找内生风险分担方和及时处置不良的行为风险抑制策略,和平衡谈判地位和收益风险配置、构建经营大数据预警机制的经营风险管理策略。本研究丰富了风险传染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引出了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风险传染研究话题,对融资担保业金融创新的实践和监管亦有贡献。
  • 详情 多元所有制银行市场中的竞争政策与市场风险效益
    本文基于贷款市场空间竞争模型,结合多元所有制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探讨政府强化竞争政策对不同所有制银行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对社会福利的作用。研究表明:国有银行的均衡贷款利率和经营风险较低,市场份额较大,但是较低贷款利率会降低国有银行的期望经营利润。强化市场竞争通过削弱两类银行的垄断定价权而降低均衡贷款利率,并且私有银行的贷款利率和经营风险下降更明显。国有银行的参与通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来增进社会福利,特别在市场竞争不足时,社会福利水平会得到大幅提升。
  • 详情 信贷市场规模歧视的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财务风险信息扭曲的视角
    我国信贷市场存在企业规模歧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有研究多是从信息不对称、经营风险、资产质量等方面对其进行阐释,尚未有研究基于财务风险信息扭曲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机理阐释。以2009—2018 年我国非金融A 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歧视在信贷规模和成本两方面同时存在;传统财务风险分析体系致使实体经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被高估约40%;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风险高估问题,且财务风险信息扭曲在信贷市场的企业规模歧视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上述机理在不同产权性质、不同市场化程度的分组样本中均得到验证。因此,正视传统财务风险分析体系缺陷,矫正财务风险信息扭曲导致的信贷错配,是缓解信贷市场规模歧视现象的市场化创新路径。
  • 详情 逆周期投资的风险控制:投前筛选与投后风控——基于18个AMC救助困境企业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
    救助财务困境企业有助于恢复市场微观主体活力,进而保持金融和社会稳定。但区别于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所开展的顺周期投资,困境企业救助属于逆周期投资,具有更高的行为风险和经营风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困境企业救助专业性机构,如何开展投资前的救助对象筛选与投资后的风险控制,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导的18家财务困境企业救助的多案例编码研究及典型交易模式分析,构建了财务困境救助的投前企业筛选与投后风险分配的理论模型。本文发现,投前企业筛选主要识别抵偿价值、经营恢复价值和重组价值,投后风险控制关注行为风险抑制和经营风险分配。本文研究成果对逆周期投资价值识别、风险识别与控制等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社会机构参与困境企业救助有实践意义。
  • 详情 投资者是根据企业好坏进行投资决策的么?——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投资者是否根据企业好坏进行投资决策呢?通过构建投资决策指标,我们建立了投资决策和企业优劣的关联模型,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利用2001年到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面板数据估计,结果表明,投资者的决策受到企业收益优劣和市场风险的影响,但并不关心企业经营风险和价格是否被低估,小公司效应在文中没有得到支持。
  • 详情 随机利率下提前还贷净现值模型
    住房抵押贷款是银行一项重要业务和资产。随着利率的波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借款人有可能提前还款从而影响银行的收益。准确地度量提前还款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管理这类经营风险。因而本文将根据金融学和数学的相关理论,建立离散情形的随机利率条件下提前还贷的损益数学模型,并给出其简单连续化模型,指出在一定条件下提前还贷应缴纳补偿金,并进行相应的数据验证。
  • 详情 金融法治环境、股权制衡与银行关联贷款风险
    银行体系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防范金融 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利用2004 至2008 年公开披露的年报数据,以关联贷款为切入点,对金融法治环境、股权制衡与银行关联贷款 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银行中制衡的股权结构会减少关联贷款比 例,而在金融法治环境好的地区这种效果会减弱;与金融法治环境差的地区相比,金融法治 环境好的地区的关联贷款会显著地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其中贷给与第一大股东不同所有权性 质股东的那部分关联贷款效果更明显。这说明关联贷款本身是中性的,银行所在制度环境和 自身治理结构将共同决定关联贷款对银行风险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
  • 详情 CEO 权力强度、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基于深交所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公司治理机制的效度不仅应该体现在提高公司业绩水平上,更应该体现在稳定公司业绩风 险的作用上。本文选取2004-2008 年深交所上市的374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分析 为切入点,分析CEO 权力强度、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横向和纵向业绩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CEO 权力强度越大,公司的经营业绩越高但公司经营业绩的风险也越大,表明赋予CEO 更多的决策权力是一把 “双刃剑”;(2)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能有效降低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并且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能有效降 低CEO 权力强度所加大的经营风险;(3)通过对不同股权性质企业的分析,发现国有企业CEO 的权力强度 对公司业绩波动性的影响显著地高于非国有企业CEO 权力强度对公司业绩波动性的影响。而且信息披露质 量对于CEO 权力强度下公司经营风险的抑制效应在国有企业表现地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