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发展

  • 详情 基于MS-VECM模型的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分析
    本文在分析新兴金融市场中替代性金融资产之间的影响下,运用MS-VECM模型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Fisher假说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成立,而汇率对股票市场收益具有正的影响,M1对其影响则随着状态不同而不同,替代性资产与股市收益的影响(如无风险利率、标准普尔指数收益)在早期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具有负的影响,在后来具有正的影响。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实证研究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货币政策研究理论的前沿问题。在我国,股票市场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到2001年底,境内上市公司1154家,股票市场市价总值4.35万亿元,流通总市值1.45万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6640万户,证券营业网点约3000家,证券从业人员约10万人。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个人持有股权的比重在逐步增加。尤其是1997年以来,原先以银行储蓄为主要资产形式的居民资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其资产总量中股权资产的比重在逐步增加。而近年来,连续7次下调利率,开征存款利息税,实施存款实名制,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居民资产结构多元化的调整。股票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股市对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日益明显,许多专家学者和官方都开始关注股市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
    我国的股票市场由于起步晚,功能定位不完全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不可流通的具有廉价投票权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大比重,股票种类设计不规范,行政导向性强,是一个不完全市场。因此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验证必须考虑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制度背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首先阐述了有效率资本市场理论(EMH)的含义,然后给出了我们对中国股票市场效率的基本判断,最后考虑《证券法》的影响,对1999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股票市场两个市场综合指数的日收盘价时间序列进行自相关系数检验和游程检验,得出了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性的结论。
  • 详情 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尽管1998年以来为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实施却存在着实际上的机制紧缩,突出地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幅持续下降,贷款增幅趋缓,中央银行资产增加不多。这种货币政策的机制紧缩效应既与银行体系关系重大,也与股票市场关系增加。近几年,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性收缩,使社会资金通过金融体系快速向城市集中,出现了资金“乡养城”和贷款“农转非”。同时,我国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又对这一现象推波助澜,货币市场资金、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股市,企业存款账户与证券保证金账户相互异动,使大量资金游离于是股票市场与银行之间。为此,中央银行要进一步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调整改革思路,加快商业银行改革,关注股票市场发展,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的覆盖面,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水平。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货币政策研究理论的前沿问题。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货币与其它金融资产的界限日益模糊,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失去了稳定的联系,货币数量不再简单地与物价和收入呈比例关系,而是与经济体系中所有需货币媒介的交易(包括金融市场交易)有重要相关性。在理论分析之后,就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和实证分析,认为目前股票市场交易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紧密,在即定样本区间,证券交易每增长1个百分点,M2和M1分别增长0.073和0.051个百分点,同时部分货币需求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或实体经济;股票交易量与同业拆借量、货币市场债券回购量相关性极高,尤其是7天期拆借和回购交易的周期恰与股票交易小周期相同;利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整期的前后。最后作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另一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全面对外开放时该,中国人民银行为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必须及早地对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做好预案准备。
  • 详情 股票市场发展对储蓄、投资作用的实证分析
    本文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储蓄、投资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并简短分析了造成这种关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没有完全发挥分流储蓄、增加投资的作用,这不利于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如何使股票市场发展进一步分流储蓄、增加投资是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理论家在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这种观点占主导地位,但在持此观点的人中也存在着分歧,分歧体现在正相关关系的程度上,如Levine和Zervos(1996, 1998)、Atje和Jovanovic(1993)等人认为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Harris(1997)则指出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得关系较弱,在统计上不很显著,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国家尤其明显;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股票市场有利于分散风险或分担风险和提供流动性使人们的储蓄动机下降,不利于提高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如Levine(1997)的综述。 本文利用1995第一季度到2002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与已有研究成果不同的结论。反映股票市场规模的Capitalization指标与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关系,而反映股票市场流动性的Value、Turnover指标与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主要是由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决定的。另外,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金融中介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更大一些,这说明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系目前仍然以金融中介为主导,银行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股票市场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