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 详情 金融危机、控制权和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度
    本文从控制权角度考察了上市公司投资与现金流的关系,以及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以往考虑所有权的模型相比,基于控制权的模型有效性、稳定性更强。控制了行业因素的实证结果显示:投资率与所有权在金融危机前负相关,在金融危机后倒U型关系更强,投资率与控制权始终成正相关关系。基于模型参数估计和误差项修正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指标,上市公司被分为负敏感型、不敏感型和正敏感型三类,结果显示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量存在。
  • 详情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内容提要 东欧国家银行改革的经验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普遍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但是,外资银行发挥积极作用亦取决于一定条件: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规模及发育程度、监管水平、银行业的改革路径和引资方式。本文在综述东欧国家银行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7个命题,并用中国24家银行1999~2006年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在中国的背景下可以认定这是外资银行积极作用的发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
  • 详情 清算价值、资本结构与债务期限结构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资产清算价值和公司债务融资决策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本文以 1998至2006年间我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 清算价值在公司债务融资决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资产再配置性、 资产专用性、竞争对手财务能力以及资产有形性来测量的清算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和债务期 限结构显著相关,高的清算价值能够提高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此外,清算价值对资本结构 和债务期限结构的作用关系受到行业发展阶段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如果企业所在行业处于 成长期以及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上述关系将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进 行债务融资决策和银行进行贷款决策有重要的启示。
  • 详情 《银行参股保险公司“办法”》彰显金融反垄断理念
    2009年11月26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办法》分为五章二十六条,对试点机构的市场准入、风险控制和监督管理等三方面做出了规定。从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办法》出台的目的答记者问来看,主要是为了推进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促进银保深层次合作,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提升银行业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就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是否会给金融消费者带来好处,当局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按照当局的看法,《办法》的内容可概括为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并表管理以及业务合作等四个层面,但是,若仔细研读《办法》中的条款,可以明晰地看出,此《办法》蕴涵着另外一更深层的特点,即:金融反垄断理念。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控制权私人收益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控制权私人收益是指被控股股东所独占,不能被其他人分享的收益,是控制性股东从公司转移资产的行为。文章主要是在对国外有关控制权私人收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产生的机理,并运用计量模型,对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运用计量模型来评价股权分置改革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政策效应。研究了改革对不同行业、不同业绩、不同有形资产比、不同资产负债率、不同规模公司的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
  • 详情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效应研究(1995-2006)
    文章运用Panzar-Rosse模型计算了1995-2006年间中国银行业的H统计值及每年的Ht值,并以Ht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市场集中度(CR4)、外资银行机构数、外资银行资产、市场不稳定程度(IIt)为解释变量,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06年期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外资银行进入强化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并且机构数的影响更为显著;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竞争程度负相关,验证了SCP假说;市场稳定程度与市场竞争程度不相关。
  • 详情 金融危机后应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工程的培训
    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断加快,产业市场的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扩大,银行业公司金融和个人金融的服务方式正在悄然转变,金融咨询类需求不断提升,银行业金融工程培训需求开始萌芽。如何开展银行业金融工程培训?本文就商业银行金融工程培训路线图进行分析,旨在为银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
  • 详情 股市泡沫的平稳随机终结超指数膨胀模型——中国股市泡沫的检验和识别
    传统的泡沫模型都是假设泡沫是指数膨胀的,无法显著的将泡沫和同样是指数增长的基本面引起的高速价格增长区分开来,使得泡沫检验的有效性遭到置疑。泡沫超指数膨胀模型可以克服这一缺陷,它认为泡沫是一种本质上快于指数增长的更快膨胀,具有一个理论上的有限时间终结点。本文引入了最新的一类超指数膨胀模型——均值回复平稳随机终结模型。它将泡沫的检验和识别转化为1)检测“非线性非平稳的股价序列是否潜含均值回复的平稳临界时间序列”;2)估计正反馈效应指数和潜在临界时点。利用它对中国股市2005年中期至2007年后期的投机泡沫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的检验中国股市泡沫的存在性,识别29个行业板块间泡沫膨胀强度和积累的稳定性大小。同时,模型对于中国股市的泡沫破灭也有很好的预警效果。最后,本文分析了模型的政策含义。
  • 详情 市场化改革与国有企业薪酬契约选择
    本文结合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背景,就市场化改革对国有企业薪酬契约这一重要治理机制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我国2000-2005年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国有企业经理薪酬水平的上升,增强了经理薪酬之于企业业绩的敏感性,同时,相对于会计业绩而言,市场业绩在薪酬契约中的作用有逐渐增加的迹象。进一步研究表明,行业保护、经理政治背景和政府控制级别影响了市场力量塑造国有企业薪酬契约的能力。本文为市场力量推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动态变迁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T
  • 详情 浅析我国碳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调结构、防通胀”的发展方针,碳银行业务发展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线。本文就世界碳金融发展和交易规制、我国碳银行发展对策等展开讨论,为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我国商业银行碳银行业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