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

  • 详情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人”的作用——基于员工认知与工具使用的调查问卷分析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面临高管推动技术部署与员工适应性滞后的治理困境,但因缺乏员工微观视角的研究,难以解释技术与人力脱嵌对转型效能的影响。本文构建“认知驱动-行为转化-绩效提升”理论框架,通过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员工的问卷调查,实证检验员工双维认知对数字化工具使用意向和成效的异质性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银行员工对数字化工具呈现高意向低成效的行为悖论,且岗位差异显著。(2)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强制性技术扩散情境下存在认知解耦现象:易用性认知对有用性认知无显著影响,突破了技术接受模型对二维认知线性关联的理论假设。(3)组织双元性理论中利用与探索的动态协同逻辑得到验证:易用性虽对使用意向无影响,但通过降低操作成本提升使用成效;有用性通过价值认同驱动使用意向并产生绩效增长。本文通过解构员工易用性与有用性双维认知的作用机制,拓展了技术接受模型与组织双元性理论的解释边界,为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向技术-人力协同演化的新范式转变提供了员工微观视角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 详情 基于推特情感分析预测股指回报率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评论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研究Twitter上关于新能 源汽车的大量评论情绪是否是TESLA的股价波动产生的原因, 本论文假设从Twitter收集到的用户情绪 数据与TESLA股票市场价格相关。并采取CS新能车指数399976和Twitter上的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评论情 绪数据与CS新能源车指数的股价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投资者情绪是指数价格 变化的主要原因,且投资者对新能源汽车指数的正面冲击是短期的,长期来看情绪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将 会消失。
  • 详情 股票人气对公司市值的影响:价值转化与监管风险
    本文深入探讨了股票人气对公司市值的影响机制及其双面效应。研究表明, 高涨的市场关注度能够通过改善融资条件、提升并购议价能力和拓展业务机会等 渠道,显著提升公司市值并反哺实体业绩。典型案例分析显示,融发核电因涉足 “可控核聚变”领域引发游资追捧,中毅达则凭借化工涨价题材获得资金青睐,二 者均在短期内实现市值快速攀升。然而,人气炒作也伴生着显著风险:当市场关 注缺乏基本面支撑时,极易诱发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及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 行为,招致监管处罚甚至退市风险。规范市值管理行为、强化信息披露质量、平 衡投资者关系与合规底线,是上市公司实现人气价值可持续转化的关键路径。
  • 详情 股票收益率非对称性:新测度与新发现
    收益率非对称性定价是金融研究中长期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概率分布、反映收益率整体非对称性的新测度(Return Asymmetry, RA),首次为该争议提供了跨市场的系统性证据。研究发现:首先,RA测度在中、美等主要市场均能负向预测股票横截面收益率,其解释力较传统测度显著提升;其次,RA的定价优势源于其对收益率复杂分布信息的更全面捕捉,特别是能有效识别系统与特质非对称之间的交互效应;最后,通过博彩偏好、投资者情绪、关注度和套利限制等多维度渠道分析,证实行为因素是驱动收益率非对称性定价的核心机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弥合学术分歧,更建立了具有全球适用性的非对称定价分析范式。
  • 详情 有利为之还是被迫入局? ——寻租行为对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的影响研究
    要建立“长钱长投”的投资者市场,企业优质的文本披露必不可少。本文基于政企双向利益交换视角,利用深度学习技术(Word2Vec模型)构建年报文本可读性指标,检验寻租行为对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寻租行为显著降低了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在机制分析阶段,研究证明了寻租行为会通过企业自利行为和管理者自利行为影响年报文本可读性,同时排除了官员主动敲诈能促进寻租对可读性负面影响的情况。异质性分析发现,内部治理手段、市场监督力量以及政府治理政策均能有效抑制寻租对可读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信息披露视角拓展了寻租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为优化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和深化反腐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 详情 成长的代价: 上市前超额现金分红与上市后长期表现
    本文基于2000-2024年手工收集的IPO公司上市前的现金分红数据,系统考察了上市前现金分红与公司长期市场表现的关系。研究发现,(1)上市前实施高额现金分红的公司,其IPO后长期市场表现显著较差,这一负面效应在成长型公司和融资约束较高的公司中尤为突出;(2)通过构建考虑公司盈利能力、成长性、规模及杠杆水平的超额分红指标,发现超额分红公司的IPO前分红水平与上市后长期表现呈显著负相关,而分红不足公司则呈现微弱的正相关关系;(3)IPO前超额分红行为通过挤占公司资本性支出、降低投资效率等渠道削弱了企业的增长潜力。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公司股利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也为完善新股发行监管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 详情 绿色标准与企业创新——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指标刻度与绿色金融机制探索
    2019年,国家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首次明确绿色产业范围和技术标准,旨在为包括绿色金融体系在内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一系列制度安排的重点支持方向提供技术上的参考目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以《目录》提供的技术文本为基础、运用前沿的大语言模型,构建了全新的基于专业技术角度的企业绿色技术指标,避免了传统企业环境效益评价指标(如ESG指标)存在的覆盖不足和漂绿高估问题。以该指标为基础,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目录》对企业创新能力、投资行为及经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目录》的颁布鼓励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增加了绿色支出,提升了绿色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创新产出。进一步地融资机制探索表明,明确绿色标准显著降低了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尤其对企业信贷融资渠道的影响更为显著。最后,本文通过经济意义分析发现,《目录》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节能减排。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机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 详情 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中国上市公司“漂绿”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创新方法来预测中国上市公司的"漂绿"行为。通过将大型语言模型BERT整合到机器学习框架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先进的漂绿预测模型。这种方法能够捕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年度报告的环境披露中微妙的语言线索和语义细节,显著提高了识别漂绿的精确度。研究采用了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Forest)和随机欠采样算法(RUSBoost),并在三种不同的数据集上进行了测试:基础财务数据集、扩展的Word2Vec环境披露数据集,以及BERT优化的环境披露数据集。结果表明,RUSBoost算法结合BERT调整的环境披露数据在各项评估指标上表现最佳,凸显了先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分析环境披露文本方面的优势。此外,我们的研究发现预测的漂绿指标与ESG评级机构间的评级分歧显著相关,验证了本研究所开发的漂绿变量。本研究为识别和预测企业漂绿行为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基于文本的方法。这一工具对投资者、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捕捉公司的欺骗性环境披露。
  • 详情 房价泡沫下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异化与信贷扭曲
    房地产风险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当前经济金融工作“三大风险”中的两个风险,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可能诱发地方性中小银行的风险事件。本文以2010年—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和地方性中小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城市房价泡沫上升会产生风险“粉饰效应”,表现为降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但是房价泡沫破灭会导致中小银行风险持续上升。影响机制的结果发现,城市房价泡沫带来的抵押品价值效应和银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会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即提升中小银行客户抵押品价值、促进中小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替代进而降低中小银行风险。异质性研究表明:房价泡沫上升对于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粉饰作用在城商行、省域内经营的地方性银行、银行业竞争度较低地区银行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房价泡沫会扭曲地方性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表现为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行业,并没能够有效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房地产市场风险传溢的影响机理,还能够深化对于房地产风险-地方性中小银行风险-信贷扭曲影响逻辑的理解,从而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启示。
  • 详情 碳交易体系与跨境并购
    碳交易体系(ETS)通过市场机制以缓解碳排放问题,但是同时也会给相关企业增加额外的成本。自2005年欧盟ETS运行以来,各国ETS的推行对企业全球资源配置的影响亟待深入探讨。本文以BVD-Zephyr全球企业并购数据库在2002-2019年间超过18万个并购事件作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分别从跨境并购数量和跨境并购财务表现两个方面检验了东道国ETS实施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及其渠道。实证结果显示,ETS实施导致东道国的跨境并购交易规模显著减少,表明企业在进行跨境并购时会采取规避行为,从而可能造成潜在的碳泄漏。此外,ETS的实施会降低通过跨境并购进入东道国企业的财务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ETS推行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其中碳密集型行业往往承担更高的成本,从而受到更大的冲击;而ETS实施所带来的风险则可能是影响企业决策和财务绩效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气候变化的实际经济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为那些已经引入ETS、或者计划引入更严格气候政策的国家提供了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