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

  • 详情 通胀、通缩与经济增长
    货币长期中性的论断一直在理论上占主导地位,但现实中,通胀、通缩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却无法忽视。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是中性的,但中央银行的认知水平、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专业技能、以及货币制度在共同影响经济绩效。
  • 详情 中国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ADL模型实证检验1995-2004年中国和世界主要股市的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在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股票实际收益与通货膨胀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与西方主要成熟股票市场相比并不异常。经过检验发现,股票收益与实质经济和货币政策都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并不支持代理假说;同时,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通货膨胀提高了实际收益,通货紧缩降低了实际收益,通货膨胀幻觉是导致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呈现负相关的主要原因。
  • 详情 金融危机期间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问题简析
    为应对自1929 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积极配合美国政府 的救援计划,采取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非常规措施。随着近期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国际社会对非常规政策何时退出问题的讨论日益增多。本文在回顾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危机 前有关应对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 的可能方式、时机、顺序等进行分析,并探讨“退出”政策的潜在影响及其启示。
  • 详情 论我国通货紧缩中的外生性货币特征
    有关我国货币内生性绝大部分文献基本上是以M1和M2为出发点的,即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进行研究。本文将从资产角度重新进行审视,将我国的货币供给细分为内生货币和外生货币。并用98年以后的月度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发现M2的发行量和我国的物价水平基本上不存在相关性,并不能作为衡量我国物价水平的一个货币指标。进一步分析我们得出,央行直接控制的外生货币甚至与物价指数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相反内生货币却对物价起着正效应。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作外生性货币紧缩现象,并由此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 详情 财政模型的仿真与“利率”对财政稳定性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财政稳定性动态模型对中国财政稳定性系统进行政策仿真研究、对利息率内生化后的动态财政稳定性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即金融变量“利率”对财政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了结论:(1) 已知2000年我国国债余额与GDP的比值约12%,同时赤字率在4%以下,如果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以上,则到2030年我国的国债余额与GDP的比值将低于60%;(2)通过分析得出:通货紧缩将会增加我国的国债余额与GDP的比值;(3)我们也发现:过高的利率可能导致财政危机。
  • 详情 2004年人民币汇率问题---解读日本金融政策变化始末
    标题:2004年人民币汇率问题---解读日本金融政策变化始末 内容概要: 2003年悬而未绝的三大经济问题之首――人民币汇率问题,依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日本金融政策变化就成了牵连这一焦点的导火线。 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美元的持续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不变,使得出口量急剧膨胀。换句话说,中国正在不断的向其输出“通货紧缩”。 一,分析中国出口急剧增长原因为:外商对中国的投资增长是中国出口增长的直接原因。 二,日本通货紧缩由来已久:回顾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引出通货紧缩由来。 三,分析日本通货紧缩成因: 1,日本金融体系的不健全性 2,日本政府对金融的渗透 3,日本经济政策过失 接着引出:日本为了刺激出口而开始贬低其币值,但经济未能复苏,但此时日元贬值的空间已经很小,所以只有通过提高他国币值达到日元的相对再贬值。 最后评价了日本的做法的不恰当性。
  • 详情 浅论货币流通速度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内容提要:   本文一改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体系唯一重要中介目标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构建一个同时将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两者都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的观点。文章围绕这一论题,研究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及其在货币政策体系中所应承载的功能,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长期没有得到经济理论界重视的经济背景,论证了改革开放来货币流通速度逐年下降但幅度逐渐减缓的经济规律并籍此得出了未来10年货币流通速度将实现由负增长向正增长转折性变化的结论。论文通过上述从理论到现实,从历史背景到未来趋势、从数据到图表的分析论述,较好地从理论和经济发展角度解决了货币流通速度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定位问题。 学术价值:   传统货币政策正在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性挑战。论文构建的以货币流通速度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及其据此提出的稳定货币供应量、加快经济货币化进程、加大企业改革和扭亏减困力度、促进消费热点形成等政策取向,对于治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曾获九江市九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详情 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背后.
    日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主要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美元的持续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不变,使得出口量急剧膨胀。换句话说,中国正在不断的向其输出“通货紧缩”。 一,分析中国出口急剧增长原因为:外商对中国的投资增长是中国出口增长的直接原因。 二,日本通货紧缩由来已久:回顾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引出通货紧缩由来。 三,分析日本通货紧缩成因: 1,日本金融体系的不健全性 2,日本政府对金融的渗透 3,日本经济政策过失 接着引出:日本为了刺激出口而开始贬低其币值,但经济未能复苏,但此时日元贬值的空间已经很小,所以只有通过提高他国币值达到日元的相对再贬值。 最后评价了日本的做法的不恰当性。
  • 详情 日本,“辛苦”了
    日本,“辛苦”了 --解读人民币汇率之战 虽人民币汇率之战已稍稍平息,但我们思考却不能停止,我们要去发掘引起这场"战争"的根源,特别是去揭露日本引发这场汇率之战的内幕。 2002年末以来,日本政府多次公开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升值。 从2002年12月4日,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在英国的《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称"中国应承担起将人民币升值的责任",和2003年1月28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文章,指责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日本国内的通货紧缩。到3月2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向亚洲国家输出了通货紧缩"。无不钩起我们的好奇,日本认为,中国的出口量的大幅度增大导致了日本通货紧缩。 如此庞大的出口量出至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