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

  • 详情 如何建立防止农民规模性返贫的金融结构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易县格莱珉小贷模式、政府金融扶贫方式的分析,指出了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过去依靠政府扶贫资金担保和贴息换取金融机构对贫困户贷款,虽然也能帮助脱贫,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信息不对称、成本高、风险大问题,将来政府停止担保贴息,银行就会停止贷款,农民失去金融服务还有可能规模性返贫。因此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结构。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农村金融发展逻辑进行了延伸分析,科学设计了由“普惠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村庄银行、“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乡村银行经管系统与八大辅助系统组成的“二梁八柱”农村金融架构,并对农村金融结构及其建设步骤提出了建议。
  • 详情 金融—实体经济的结构匹配与经济增长
    目前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分析主要关注总量的配备,本文拟从金融与实体经济间的结构匹配角度切入进行再讨论。本文将我国各省历年的金融结构水平与技术水平分别进行排序并相减,得到各省各年的金融结构与技术水平的匹配度,并对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实证结果发现:1)金融结构—技术水平的匹配度与人均 GDP 增长率显著正相关,且该匹配度的解释力要强于金融总量规模、金融结构、技术水平以及金融结构与技术水平的简单交乘项;2)在样本区间内,金融结构略微超过技术水平(3%幅度)时,两者结构匹配效果最好;3)金融规模越高、技术水平越高、金融结构水平越低的地区,结构匹配的效果越强;4)金融结构与技术水平的匹配度可通过促进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等渠道对增长发挥正效应。本文的实证发现在内生性处理、转换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统计口径、改变匹配方式等稳健性处理后仍然保持稳健。这些实证发现将有助于解释中国在证券市场跛足条件下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新常态下增长动能转换的方向选择,同时也将为拓宽政府促进金融—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组合空间提供经验依据。
  • 详情 金融结构、契约环境与全球价值链地位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系统考察了金融结构与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显著提高了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克服了内生性和经济波动的影响后,结论依旧稳健。随着一国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金融市场对其促进作用呈依次递增趋势,然而金融危机会弱化这种积极作用的发挥,一国需要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提升和研发创新激励的强化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渠道。此外,引入国家契约环境指数,研究发现契约环境的改善不仅对全球价值链地位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强化金融市场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
  • 详情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基于新结构金融学视角的实证检验
    本文利用中国2001-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分别检验了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金融结构只有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时,才会促进产业增长;而金融结构只有与特定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内生决定的产业结构相适应时,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最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意味着,最优的金融结构安排,不仅要满足产业的融资需求,还必须与特定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及其内生决定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 详情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协调演进与经济发展
    本文基于中国 1995 年至 2017 年省级面板数据,详细且深入地研究讨论了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中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两者始终保持高度耦合,说明中国在各时点金融结构是适合当时产业发展需要的,且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经历了由勉强协调到优质协调的演进变化过程。第二,一个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耦合匹配、彼此协同发展的协调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且中国中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地区,二者协调演进水平的提升能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边际影响。第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协调演进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其中更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水平提高,其次是促进规模效率提升,进而推动经济发展。第四,当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适应水平较低时,金融结构提升会明显抑制经济绩效和产业升级,而当协调演进水平高于门限值时,金融结构提升则表现出对二者的有利作用。另外,金融结构提升会对金融风险管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 详情 转型期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博士生论坛征文)
    基于金融系统论之上,本文提出了考察金融发展的三个纬度,在金融发展与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背景下,对转型期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转型期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的生产率效应为负,金融结构的生产效率效应为正,金融效率的生产率效应为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生产率效应也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同时,来自于区域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分类实证检验也说明了金融发展生产率效应区域的差异性和非线性关系。
  • 详情 金融结构、流动性创造与货币政策
    金融结构的不断演变,使得流动性的内涵和流动性创造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本文认为, 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下, 具有较强市场流动性的金融资产被纳入到广义流动性的范畴,在总量上, 广义流动性包括了各种信用形式在内的社会信用总量。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以证券化的方式 创造流动性,这是一种广义的、内生于金融市场内部的流动性扩张,在过去几年导致整个社会可贷资 金总量的快速增加。流动性创造形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以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 有效性。因此,一国政策当局应该加强流动性管理、建立以“流动性”为核心的政策框架体系。
  • 详情 金融发展、产出结构与长期经济增长
    选取1985-2008年为样本区间,运用主成分方法构造了度量金融发展的系列指数,并考察产出结构与金融发展的交互作用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我国金融发展过于倚重规模扩张而忽略了效率提高;与金融结构及规模的作用机制相反,金融发展(效率)拉动投资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但其注重于消费和出口会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因而在投资效率低下和出口受阻的局面下,应该在提升金融发展效率的同时加大金融对消费的支持力度。
  • 详情 信息不对称下金融结构演进模型
    金融结构的演进及均衡结果的实现是重要的。基于经济中各行为主体的选择模式,本文通过设定交易条件构建了金融结构演进的理论模型;推导出金融结构演进的均衡结果:高效率的均衡体现在银行的信息优势和股票市场的分散风险机制上;低效率均衡是现实状态。进一步给出了金融结构演进的重要命题:金融结构的演进可以被外来冲击所改变,然而内生决定其演进结果的仍然是投资者的信息搜集偏好。最后结合理论模型针对中国现实进行了分析,提出信息搜集成本过高、法制不完善是形成我国银行主导金融体系的重要原因,认为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波动仍然大部分的体现在政策冲击上。
  • 详情 中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关系实证研究
    本文在控制模型的联合内生性和不可观察公司特征效应的同时,利用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和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