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

  • 详情 流动性与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国际经验、理论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指出流动性效应是利率操作的基础,而随着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靠性的提高,预期效应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对各国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利率引导国际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有关货币市场利率和中央银行利率引导的理论模型。对中国的经验分析表明,中国存在显著的流动性效应和预期效应,公开市场操作能够有效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已具备开展利率调控的充分条件。在对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和中央银行利率安排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就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转型和未来利率引导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详情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与间接货币调控
    进入1990 年代以来,以短期利率为目标进行间接货币政策调控已经成为世 界各主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普遍模式。本文首先以美国为例,说明公开市场操作与中 央银行利率操作的主要模式,并对我国十余年来,特别是2003 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进行概述,指出央票利率已初步具备了央行基准利率的特征。实证分析表明,央票利率与主 要货币市场利率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并且是货币市场利率的格兰杰原因,同时央票利率与产 出缺口和通胀缺口还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我国可以通过引导利率进行间接货币政策调 控。最后,分析了我国当前公开市场操作和间接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 政策建议。
  • 详情 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再检验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上表明经济增长水平与货币供给水平是同向变化的,而货币供给水平的提高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通货膨胀水平,同时适度的通货膨胀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实证表明了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长期均衡过程中通货膨胀水平和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在短期波动关系中广义货币供给量、银行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内通货膨胀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都是广义货币供给量的格兰杰原因,在长期内,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 详情 次贷危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启示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日益凸显。本文分析提出商业银行应借次贷危机之鉴加强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和管理。还分析得到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指出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都影响着银行的经营,应同时纳入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之中。
  • 详情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量与管理
    本文综述了久期和凸性,创造性地打破免疫条件,并把久期缺口和凸性缺口结合起来,提出了积极的风险测量与管理模型。
  • 详情 台湾地区银行市场风险 ─证券、利率、汇率暨总风险值之探讨
    银行部位之市场风险主要可分成利率、权益证券、外汇及商品等四种风险,其中台湾地区银行商品部位较小,因此暂不予考虑,本文仅针对利率、权益证券、外汇三部分,计算上市柜银行利率、证券、汇率及总风险值,做一比
  • 详情 隐含期权引起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变革
    本文首先将隐含期权的概念引入到现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之中,明确指出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项目包含有隐含期权,则传统的基于持续期的利率免疫技术将不再适用;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期权基础的定价模型――OAS,在现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详情 我国银行利率市场化步伐缓慢的分析
    目前,一方面央行2000年央行宣布在三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举措实质已经实行了;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认为时机尚不成熟。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特殊关系,笔者通过分析国企、商业银行及两者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处于十字路口的窘境。并通过利弊比较分析得出利率市场化是历史的必然。
  • 详情 探析我国票据利率体系失衡的原因与有关设想
    对我国目前票据利率体系失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现行过低的承兑费率完全不能覆盖正常的风险损失,对快速增长中的银行承兑业务形成了巨大隐患;现行贴现利率必须在再贴现利率之上的利率管制与市场机制形成了悖论关系。对此提出,提高银行承兑费率,实行下限管理;对贴现利率实行市场化,以此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与利率风险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