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改革

  • 详情 银行改革、银行贷款与政治关联
    基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政治关联本文实证检验中国银行业改革是否成功。选择2003-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数据,分别采用OLS回归模型、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面板回归模型从银行贷款可获得性、银行贷款数量和银行贷款结构三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政治关联并不显著地正向影响银行贷款,甚至为显著负向影响。最后通过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银行贷款余额、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商业信用四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因此,从政治关联的角度来看,中国银行业改革是成功的。
  • 详情 “入世”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2001年“入世”以来,通过股份制改革等措施,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快速发展。与 此同时,商业银行海外并购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为我国 企业“走出去”树立了积极的榜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我国融入全球化、提 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并购依然 面临着受国际金融和贸易环境的限制较大、风险评估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 的短缺和国内法规和体制难以与国际对接等问题。
  • 详情 入世以来中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现状与评估
    房地产信贷是维持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的支柱。入世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房地产 信贷业务突飞猛进,同时也潜伏着不少的信贷风险。纵观入世以来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变动情况,我们可 以发现,房贷余额的增速快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增速;房贷余额占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比例一直居高 不下;房贷业务受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房地产贷款余额比重较大, 且增幅远远高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增幅。因此,政府要正确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积极开拓新型融 资模式和工具,继续推进商业银行改革。
  • 详情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战略合作决策研究
    允许外资银行以少数股权形式与中资银行战略合作是中国银行业开放和中资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此 背景下,本文首先建立两本地银行间的信贷市场竞争模型,以此为基础,本文再考虑外来银行与本地银行之一战略 合作以及未来控股本地引资银行的可能性, 然后通过构建控股决策的实物期权模型和少数股权合作决策模型, 研究 了外来银行与引资银行合作决策的交互行为。研究结果表明: (1)除了本地信贷市场规模及其高速增长是吸引外来 银行与引资银行合作的原因之外, 未来控股引资银行的可能性将是吸引外来银行与本地银行合作的更重要原因; (2) 如果外来银行不与本地银行战略合作而是在将来与已参与战略合作的外来银行竞争控股引资银行, 那么他将在竞争 中失去机会; (3)如果外来银行与引资银行战略合作、付出努力开展新业务降低贷款客户交易成本,则现有少数股 权合作机制下难以有效激励外来银行贡献自己的努力水平, 而未来控股的可能性更削弱了外来银行贡献努力水平的 积极性,这既不利于引资银行也不利于整个本地信贷市场; (4)为了改变不利局面,引资银行应在少数股权合作机 制中加入 “如果外来银行在战略合作中努力水平没有达到一定标准, 将来将只能恶意收购引资银行” 的新约束条件。 新约束条件改变了不利的情况,同时,相对于高约束指标,低约束指标更能促使外资银行在低股权比例上贡献高努 力水平,更能提高引资银行所得新增净价值和整个合作银行价值。
  • 详情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
     内容提要 东欧国家银行改革的经验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普遍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但是,外资银行发挥积极作用亦取决于一定条件: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规模及发育程度、监管水平、银行业的改革路径和引资方式。本文在综述东欧国家银行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7个命题,并用中国24家银行1999~2006年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在中国的背景下可以认定这是外资银行积极作用的发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
  • 详情 我国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高管激励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高管激励问题也引起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本报告在对完善的商业银行高管激励机制进行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目前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高管激励的现状,对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高管激励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 详情 升息和紧缩背景下的银行股估值
    目前投资国内银行股有几大困惑:银行的绝对价值如何衡量?国内银行普遍盈利能力明显比国外银行低,但市场给予的溢价为何反而高?几家银行在业绩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为何价格走势趋同?如何解读银行股价格波动特征?股价对哪些因素最敏感? 我们通过对银行理论估值模型和价值驱动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中美银行股市场定价影响因素和估值差异进行分析,提出以下观点:1)银行股的长期价值中枢与盈利能力和权益增长相关,但由于市场短期并不关心银行如何达到高资产收益率,因此银行股短期走势与信息对盈利变动的影响相关。2)中美银行股估值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盈利增长率、盈利能力增长率和资本结构安排的差异,但由于所依赖的经济体和监管环境相差甚远,单凭这些区别无法说明国内银行股是否高估。3)在紧缩政策背景下,影响银行盈利波动的关键因素是货币政策、行业政策、利率和汇率政策、贷款质量、资产负债表风险。对风险的估算是投资的关键。4)目前国内银行的高度管制和利率等资金和产品定价非市场化导致非可控因素和经营受损风险与政策高度相关,但随着市场投资成熟度的提高和银行改革的深化,银行股价格将出现一个分化的过程,投资价值将由绝对价值决定。
  • 详情 谈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监管问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严重缺乏或低效,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也就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心之一。本文试图将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制与监事会制度引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并讨论在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监督能力和效率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 详情 现代商业银行战略发展与决策体系研究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非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谈论现代商业银行如何建立科学的战略发展与决策体系,这个是一个命题作文,这里面也许我说的不太正确,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这个幻灯片里面有两本书,一本是《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另一本是《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内容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的详细论述,今天我只是谈一些提纲挈领的东西,重要讲四点内容。一个要分析银行的定位和面临的形势,小标题是“不要以为我是恐龙,我怕谁”,不要盲目的自大。二是要正确的预测未来,小标题是“梦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也许和实际有很大的区别;三是要做好预案的研究,小标题是“凡事都得趁早”;四是关于审时度势实施,要考虑被威胁的情况下,首先要有对策,要把握好还击的时间。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下面详细的讲。
  • 详情 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尽管1998年以来为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实施却存在着实际上的机制紧缩,突出地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幅持续下降,贷款增幅趋缓,中央银行资产增加不多。这种货币政策的机制紧缩效应既与银行体系关系重大,也与股票市场关系增加。近几年,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性收缩,使社会资金通过金融体系快速向城市集中,出现了资金“乡养城”和贷款“农转非”。同时,我国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又对这一现象推波助澜,货币市场资金、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股市,企业存款账户与证券保证金账户相互异动,使大量资金游离于是股票市场与银行之间。为此,中央银行要进一步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调整改革思路,加快商业银行改革,关注股票市场发展,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的覆盖面,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