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 详情 如何建立防止农民规模性返贫的金融结构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易县格莱珉小贷模式、政府金融扶贫方式的分析,指出了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过去依靠政府扶贫资金担保和贴息换取金融机构对贫困户贷款,虽然也能帮助脱贫,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信息不对称、成本高、风险大问题,将来政府停止担保贴息,银行就会停止贷款,农民失去金融服务还有可能规模性返贫。因此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结构。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农村金融发展逻辑进行了延伸分析,科学设计了由“普惠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村庄银行、“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乡村银行经管系统与八大辅助系统组成的“二梁八柱”农村金融架构,并对农村金融结构及其建设步骤提出了建议。
  • 详情 商业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发展金融科技:“如愿以偿”还是“事与愿违”?
    金融科技是增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引擎,但商业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发展金融科技的模式存在明显的委托代理问题。本文在手工收集并人工判别每家银行与科技公司合作情况的基础上,以 2011—2019 年间 334 家区域性银行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 PSM-DID 模型,实证考察了合作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经济后果,给出了支持委托代理观点的证据:合作总体上会降低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提高不良贷款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结合合作双方特征和业务与技术合作的对比分析,针对委托代理问题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当作为代理方的科技公司能够自营贷款业务或同时与多家银行合作时,或者当委托银行的金融科技实力或话语权较弱时,委托代理问题及其负面影响更明显;代理问题主要存在于以联合贷为代表的业务合作中,而能够显著提升银行金融科技能力的技术合作对银行经营表现并无负面影响。本文不仅立足科技驱动金融创新的独特情境,拓展了金融中介委托代理问题的理论研究,还为科学评价商业银行选择不同模式发展金融科技的经济后果和为监管层密集出台相关政策的必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 详情 中国金融体系的企业财务危机助长机制:一 个新的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企业为什么陷入财务危机?以外部政策环境冲击和内部高管过度自信为代表的危机成因已被揭示,存在信贷决策风险的金融机构的重大影响被忽视。本文基于一家未受调控政策直接影响、内部财务管理稳健的优质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典型案例,探究以银行主导、多金融主体联动的中国金融体系在企业财务危机过程中的活动和影响。本文打破了已有研究暗含的金融机构无信贷决策风险的假设,研究发现:存在信贷决策风险的金融体系的危机助长机制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外因;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助力企业加速扩张、恶化企业危机程度、加速企业危机过程三种机制加剧、加速企业的财务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危机助长机制的有效治理措施是提高金融体系的信贷能力,尤其是对不同还款能力企业的差别化风险评估技术,这是深化金融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 详情 城投债承销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在我国城投债市场中,商业银行是主要的投资者与承销商。本文认为,城投债承销业务中存在收益与风险相分离的现象,即承销银行获得了承销收入,而债券违约风险主要由投资者承担,这也激励银行积极开展承销业务。而城投债的投资者以商业银行为主,因此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本文基于2009-2019年23家银行及其承销的2476支城投债的季度面板数据,对该风险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1)城投债利差对承销银行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银行承销业务的地理集中度会影响城投债的风险溢出效应,且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城投债的风险溢出效应。因此,建议进一步明确银行承销业务的责任,避免承销产生的风险外溢。其二,应避免银行城投债承销业务的快速扩张,并稳步构建合理的城投债承销网络。其三,优先化解经济下行地区的城投债风险,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形成。
  • 详情 中国商业银行绿色债券发行动机实证研究 ——基于监管套利的视角
    本文从监管套利的角度对中国商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动机进行实证研究。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和内生性影响后我们发现,流动性越差的商业银行越有可能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融资。此外,门限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对于商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数量存在某一“门槛效应”,当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该“门槛”时,商业银行发行绿债的数量不受其流动性状况的影响,但当资本充足路高于该“门槛”时,商业银行发行绿债的数量与其流动性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差的中国商业银行更愿意承担更高的绿债发行成本进行融资。市场现状显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政策环境为商业银行的监管套利提供了空间。本文的结论为监管部门改进绿色债券的发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详情 政治激励、资本监管与地方银行信贷投放
    金融监管制度的有效执行依赖于针对监管者行为的激励设计。在中国,与地方官员类似,监管官员的职位升迁也往往由上级选拔决定,即面临政治激励,本文将代表中央金融监管的省级银监局局长与代表地方银行的城商行特征数据进行匹配,考察监管官员的政治激励是否通过影响其监管行为对城商行的信贷投放产生影响。实证分析发现:首先,在资本、资产质量、流动性等监管指标中,资本监管绩效显著影响银监局局长的升迁;其次,银监局局长在政治激励下的监管行为,促使城商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抑制了其信贷投放;最后,地方政府信贷干预、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以及资本市场融资程度等外部环境的不同,也使得银监局局长的监管产生差异化效应。
  • 详情 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债务代理问题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当上下游企业之间存着长期合作关系时,上游企业可以根据下游企业的表现调整未来商业信用成本从而控制下游企业的债务代理问题。商业信用缓解了银行信用在控制下游企业债务代理问题时的困难,从而有助于减轻下游企业的融资约束,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商业信用的存在使得上游企业成为特殊的信用中介,即上游企业可以更容易的从银行得到贷款,通过商业信用的方式将资金借给下游企业来缓解融资约束问题。本文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当企业债务代理成本提高时,企业获取的银行信用会降低,而获取的商业信用在增加,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之和降低,企业债务融资能力下降。
  • 详情 企业规模、银行规模与最优银行业结构
    银行规模越大,其在甄别企业家经营能力上越不具有比较优势,为了防范企业家风险,大银行需要严格要求贷款企业的抵押品数量并对其施行严格的违约清算。大银行的这种融资特性导致其难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但却能帮助大企业有效地节约信息成本、减少利息支出,大银行的融资特性与大企业的企业特性相互匹配。要从根本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关键在于改善银行业结构,满足中小企业对小银行的金融需求,发挥小银行善于甄别企业家经营能力的比较优势,而不是通过行政干预要求大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在金融监管方面,由于不同规模银行的融资特性以及适合的融资对象皆存在系统性差异,对不同规模银行的监管也应当有所区别和侧重。
  • 详情 精准扶贫中的金融杠杆:绩效和激励
    将金融资源用于扶贫工作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常用手段。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也普遍利用财政扶贫资金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作担保,激励商业银行向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但其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理论上描述了使用金融杠杆模式进行风险补偿的原理,并分析了其绩效和激励问题,以此探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在农户扶贫工作中缺一不可的作用机制:最优的“政府与市场”的组合模式也依赖于不同的目标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参数。通过分析和比较,本文发现金融杠杆模式可以达到最高的贫困户福利,实现比直接扶贫模式更高的社会总福利,但无法达到风险分担模式对应的最低扶贫成本。如果存在道德风险,杠杆模式也可以解决银行的激励问题:对于某些特定属性的扶贫项目,政府只需要适当增加杆比即可激励银行付出努力。
  • 详情 基于 GAS-混合 Copula模型的A 股市场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系统性风险问题凸显,亟需立足中国金融实情,准确衡量金融系统性风险。本文基于广义自回归得分模型(GAS)和 BE—MES 模型,构建了包括旋转 Copula 和其本身的时变混 Copula 模型—DMC-MES 模型,并将其用于度量 2012 年至 2018 年沪深 300 成分股中不同行业的边际期望损失(MES),力求对系统性风险有更好把握。研究结果发现:(1)该模型可以很好捕获非线性相依关系,将非线性相依结构清晰分为上下尾相依结构;(2)除部分金融机构外,其他机构的左尾相依性要大于右尾;(3)各个机构的风险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领域,相同部门机构的 MES 相近;(4)与国外研究相反,国内银行机构的风险贡献度最小,风险贡献度最大的行业为券商和房地产行业;(5)金融类机构在市场下跌期的波动性小于其他行业,并发现在2015年股灾发生前这类机构的 MES 值就已开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