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

  • 详情 信息不对称下金融结构演进模型
    金融结构的演进及均衡结果的实现是重要的。基于经济中各行为主体的选择模式,本文通过设定交易条件构建了金融结构演进的理论模型;推导出金融结构演进的均衡结果:高效率的均衡体现在银行的信息优势和股票市场的分散风险机制上;低效率均衡是现实状态。进一步给出了金融结构演进的重要命题:金融结构的演进可以被外来冲击所改变,然而内生决定其演进结果的仍然是投资者的信息搜集偏好。最后结合理论模型针对中国现实进行了分析,提出信息搜集成本过高、法制不完善是形成我国银行主导金融体系的重要原因,认为目前中国的股票市场波动仍然大部分的体现在政策冲击上。
  • 详情 公众的通胀预期需正确引导
    由于掌握的数据、分析的视角以及承担职能的差异,政府各部门对通胀的看法与表态也不尽相同,其对社会公众通胀预期的引导作用必然存在差异。在通胀水平较高的时候,政府部门(含央行)在公众面前往往可发出两种声音:一是对未来前景的乐观表态(以下简称“乐观论调”),例如,发改委7月24日表示目前“不会造成太大的通胀压力”2以及商务部8月5日宣布“肉类价格两个月以来首次下跌”;二是对未来前景的更为审慎甚至悲观的判断(以下简称“悲观论调”),例如,我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说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及“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等表述。我们可以从静态和动态的两个视角对此进行一些简要分析。
  • 详情 噪音交易、投资者情绪波动与股票收益
    通过对Delong etc的噪音交易理论模型的修正,本文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机理。选择市场换手率、封闭式基金折价和投资者开户增长率作为间接投资者情绪指数,应用因子分析法构造综合投资者情绪指数,并应用OLS和GARCH-M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及波动与股票收益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股票价格的系统因子,股票价格随着投资者情绪波动而波动,而且情绪的上涨和下降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不对称的,情绪上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要比下降强的多;因投资者情绪波动而产生的股票收益波动构成市场系统风险并得到了相应的风险溢酬。
  • 详情 利率风险价格形式实证研究:扩展仿射模型和半仿射模型的比较
    在仿射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Affine DTSM)框架下,利率风险价格主要有四种设定形式:完全仿射模型(CAM)、实质仿射模型(EAM)、扩展仿射模型(EXAM)和半仿射模型(SAM)。其中,EAM优于CAM、EXAM和SAM均优于EAM已经经过理论和实证的证明。然而,EXAM和SAM的孰优孰劣无法单从理论上的比较得出结论,同时亦鲜有相关的实证文献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本文运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在三因子CIR基础上对SAM、EXAM和EAM进行了实证比较,实证结果表明EXAM要优于SAM。此外,本文的稳健性检验表明,EXAM虽然已为目前的最优利率风险价格形式,但其仍然不够完善。
  • 详情 风险选择、投资收益与外汇储备资产币种配置
    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将影响国家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的风险选择。为此,本文用三次效用函数刻画外汇储备资产投资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原则之间的权衡关系,建立了基于效用最大化下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的币种结构理论模型,并利用真实数据,构建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风险收益之间的一般线性计量模型和“多元时序和滞后协整混合模型”,采用了协整分析、格兰杰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1)储备货币收益率及其三阶矩对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具有显著正效应;2)总体来看,国家外汇储备投资是风险规避型的。
  • 详情 商业银行在房地产泡沫凝聚阶段的信贷策略研究
    房地产价格在近年来经历了快速上涨,并且近期有加速之势。本文通过对绝对价格、房价收入比和房价租金比等指标分析得出目前房地产泡沫已处于凝聚阶段的结论。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央行释放了过于充沛的流动性,这在未来必将引起通货膨胀,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也成为大概率事件。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泡沫虽不会立即破裂,但所凝聚的中长期风险已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的资金安全角度出发,制定审慎稳健的信贷政策。
  • 详情 宏观审慎监管 ——危机后的金融监管变革趋势及其启示
    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观点是一国监管当局不仅要关注金融体系的微观风险,还要注重其系统性风险。目前,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变革的最新趋势,其主要内容包括: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加强跨市场和跨行业的监管力度、引入反周期资本监管措施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因此,在国际金融监管变革的背景下,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和转型经济体的特殊国情,分析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变革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 详情 CEO 权力强度、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基于深交所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公司治理机制的效度不仅应该体现在提高公司业绩水平上,更应该体现在稳定公司业绩风 险的作用上。本文选取2004-2008 年深交所上市的374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分析 为切入点,分析CEO 权力强度、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横向和纵向业绩波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CEO 权力强度越大,公司的经营业绩越高但公司经营业绩的风险也越大,表明赋予CEO 更多的决策权力是一把 “双刃剑”;(2)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能有效降低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并且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越能有效降 低CEO 权力强度所加大的经营风险;(3)通过对不同股权性质企业的分析,发现国有企业CEO 的权力强度 对公司业绩波动性的影响显著地高于非国有企业CEO 权力强度对公司业绩波动性的影响。而且信息披露质 量对于CEO 权力强度下公司经营风险的抑制效应在国有企业表现地更为明显。
  • 详情 基于修正的PIN 模型的股票信息风险测度研究
    对股票信息风险进行准确的测度无论对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还是市场绩效的衡量 都有着重要意义。Easley, Kiefer, O’Hara and Paperman (1996)[1]最早提出了直接测度信息风 险的经典PIN 模型,此后该模型成为测度信息风险的炙手可热的模型。然而,PIN 模型隐含 的买卖指令之间的负相关性与实际数据中买卖指令之间的正相关性并不相符。本文在Easley, Kiefer, O’Hara and Paperman (1996)[1]提出的经典的PIN 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交易动机, 提出了修正的PIN 模型。本文基于中国股票的逐笔交易数据,利用修正的PIN 模型对我国 股票具有的信息风险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修正的PIN 模型隐含的买卖指令之间的相关性 和买卖指令的方差能够更好地与实际数据相匹配。经典的PIN 模型由于忽视了市场指令流 冲击事件发生时引起的交易动机,倾向于高估股票具有的信息风险。
  • 详情 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研究:以中国权证市场为例
    本文应用线性多因子模型研究了我国权证的定价能力。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权证是非 冗余的,对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有解释能力,而且对小公司和价值股的解释能力高于大公司和成长 股。文中还利用随机贴现因子的思想,用GMM 方法做了稳健性检验。两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得到同 样的结论,权证价格中包含定价因素,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能提高市场的定价效率,使市场趋于 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