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住房与创业: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证据
    过去十多年,伴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中国城镇家庭住房财富快速上升。而创业对推动创新、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 2015 年和 2017 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和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住房财富对家庭创业的影响。本文发现,住房财富对家庭创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住房财富增加 10%,家庭新增创业的概率上升 5.7%。本文还发现,住房财富显著扩大了创业家庭的经营规模,提高了创业家庭的经营绩效,并且显著增加了雇佣劳动数量,降低了家庭成员在创业项目上的劳动供给。同时,住房财富降低了家庭创业失败的概率,提高了家庭未来创业的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住房财富在三四五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对促进家庭创业作用更显著;住房财富对户主未接受高等教育、身体健康的家庭创业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住房财富不仅对促进家庭新增创业有积极作用,还促进了家庭新增主动创业。住房财富对中年家庭的创业决策有积极影响,但是并没有显著促进年轻家庭和老年家庭创业。本文研究了住房财富对家庭创业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住房财富增加所带来的信贷效应和财富效应,通过提高工商业信贷可得性和缓解家庭面临的流动性约束进而促进家庭创业。本文的结论表明,住房财富是促进家庭从事创业活动的助推器,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重视住房对家庭创业行为的潜在影响。
  • 详情 “一带一路”宗教异质性对跨境并购的影响研究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整体视角,重点关注宗教异质性对跨境并购完成的影响,选取“一带一路”国家跨境并购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宗教因素是影响跨境并购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两国之间的宗教差异和目标国内部的宗教多元化使得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交易成本增加,进而降低了并购完成的可能性,阻碍了并购过程,使得并购时间延长。进一步研究表明,宗教异质性对跨境并购完成的影响在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和其他“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背景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引领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宗教异质性对跨境并购的影响机理提供支持。
  • 详情 资产证券化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现阶段中国政策利率下行并未有效传导至中长期利率,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欠佳。结合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资产证券化,文章从利率传导渠道出发,厘清了资产证券化借助价格风险对冲、信贷资产定价的途径,疏通政策利率向债券市场利率、信贷市场利率传导的作用机制。基于 2012 年 9 月至 2020 年 8 月期间的月度数据,应用局部投影方法充分识别了资产证券化在利率传导渠道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资产证券化”状态下货币政策冲击对债券市场不同期限利率以及信贷市场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远高于“低资产证券化”状态。需要强调的是,在替换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冲击、改变资产证券化的测度方式、引入更多的控制变量之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可见发展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进一步将货币政策冲击区分为宽松冲击和紧缩冲击后,发现面对宽松货币政策冲击时,资产证券化对利率传导效率的提振更大。建议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特别是在货币政策适当加大力度“稳增长”的关键时期,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助力货币政策传导提质增效。
  • 详情 汇率变动、生产网络与股市反应——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的分析
    本文研究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汇率变动对中美两国股票市场的直接影响以及由生产网络带来的间接影响。从一个静态一般均衡模型可以推出具有空间自回归(SAR)模型形式的实证模型,其中以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由实证结果发现,中美双边汇率变动对两国股市的影响在贸易摩擦期间均比之前更为显著,人民币的贬值导致中国股市收益率的下降,其中约 80%的部分是由行业间生产联系带来的网络影响,而美元的升值导致了美国股市收益率的下降,其中约 65%的部分是网络影响。关税制裁波及的行业与未波及行业的股票收益率均受到了汇率变动的影响,但后者受到的网络影响更大。
  • 详情 来自金融、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与防范手段——基于风险传染理论的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多案例研究
    经济下行期,风险传染效应对经济冲击的催化作用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挑战,现有研究忽略了从银行、担保等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少有对此防范机制与政策建议。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本文基于 10 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组织的不同风险管理模式与实际稳定性,从风险传染理论探究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研究发现:流动性风险会通过银行抽断贷或拒绝放款、担保机构拒偿或追诉从银行、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传染,途径银行、担保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可能被加剧、加速,有效应对手段包括寻找内生风险分担方和及时处置不良的行为风险抑制策略,和平衡谈判地位和收益风险配置、构建经营大数据预警机制的经营风险管理策略。本研究丰富了风险传染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引出了金融、准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风险传染研究话题,对融资担保业金融创新的实践和监管亦有贡献。
  • 详情 市场容量、信息交换与不完美匹配 ——来自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证据
    交易双方的稳定匹配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关键问题,匹配问题也是风险投资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关注到风险投资市场可能存在着不完美匹配的非均衡状态,研究发现: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存在着匹配结构拐点异象,市场容量会导致不完美匹配现象。当市场容量在临界范围之内时,市场容量越大,匹配结构越趋向完美;当市场容量超过临界范围,市场容量越大,匹配结构越趋向不完美。本文进一步探索证实,信息交换不充分程度为这一异象提供了有力解释。本文深化了风险投资匹配结构研究基础,为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不完美匹配现象提供了解释视角,也为发展风险投资市场提供了政策思路和理论借鉴。
  • 详情 国际原油、国内大宗商品和股市联动的风险传递研究——基于拓展的三维立体时变效应分析
    伴随资本账户开放和 QDII 重启,跨国资产配置强化了国际原油、国内大宗商品和股市收益的联动性。考虑到各市场间的内生性关系,本文在贝叶斯框架下构建了结构式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实证分析 2007 年 7 月至 2020 年 5 月的三市价格收益的立体时变关系。研究发现,QDII 重启后,跨市组合投资使三市统一体系的总体溢出效应受到强化,系统的联动效应增强,而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和股市在体系内的影响地位也有所提升。同时,结果表明,国内两市收益对国际油价上涨的脉冲响应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时变特征,在牛市阶段,两市收益的脉冲响应表现为正效应,而在熊市阶段则体现为增强的负效应。其次,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际原油收益的冲击在不同市场周期均体现为正效应,而对国内股市收益的冲击在不同阶段存在正负转变特征。最后,国内股市上涨对国际原油收益的冲击基本为正效应,但在流动性萎缩阶段,股价上涨在短期对油市资金存在“虹吸效应”会对油价产生负影响;而国内股价上涨对国内大宗商品收益的冲击在不同阶段均为正效应,并且稳健可持续的“慢牛”对国内大宗商品收益的正影响表现更加稳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现阶段增强国内两市抗风险能力和提升在国际市场影响力的若干建议。
  • 详情 创业板改革,非理性投资者和磁吸效应
    本文针对股票涨跌停板的磁吸效应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成因——非理性投资者的追涨杀跌和过度交易行为。我们使用投资者密度构建了包含异质理性和非理性投资者的均衡价格模型,发现非理性投资者供需密度超过一定阈值时,股票的期望价格变动会出现磁吸效应,非理性投资者供需密度进一步增加时,磁吸效应会减弱。我们使用中国创业板市场股票的分钟级数据实证检验,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事件作为自然实验,发现投资者供需密度的变化可以解释改革前后上涨和下跌磁吸效应变化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补充了流动性需求无法解释的空白。研究还发现信息披露质量更差的股票,其磁吸效应更弱,这和理论模型结果是一致的。
  • 详情 分析师利益的权衡与时机选择:公募基金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影响
    文献表明卖方分析师在对基金重仓持股进行盈利预测时,现有基金客户的佣 金压力会迫使其发布乐观预测,而本文进一步发现,分析师还有争取潜在客户佣金的压力,这会抑制佣金压力所导致的乐观偏差。那么,分析师面对这两种利益冲突时,就需要权衡。故本文首次研究了券商与基金的不同客户关系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影响,验证了分析师对基金持股预测时的这种权衡效应;并首次提出了“佣金利益冲突假说”,探讨了这种利益权衡对分析师择时的影响。本文结论:首先,佣金压力会迫使分析师对现有客户持股做出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而潜在客户持股则能够对分析师形成压力抑制乐观偏差,部分地缓解佣金压力的影响;其次,不同经济环境中,这种利益权衡仍然存在,并导致分析师的择时行为:在好时机时,佣金压力和潜在客户压力对分析师的影响均会增强,前者导致分析师倾向发布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而后者使分析师面临更大的利益权衡;最后,在截面上,明星与非明星分析师、高与低券商声誉分析师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利益权衡和择时模式:时机转变时,佣金压力影响明星分析师的程度显著高于非明星分析师,而潜在客户压力影响非明星和低券商声誉分析师的程度显著高于明星和高券商声誉分析师。
  • 详情 公募基金改善了市场定价效率吗——持股基金质量与股票收益
    公募基金是实现个体投资者机构化,以达到改善市场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忽略了基金管理能力存在差异,现有的文献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公募基金可以改善市场定价效率。本研究以 2005-2020 年中国市场数据为基础,构建了股票的持股基金质量指标(而非权重),并研究了该指标对未来表现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具有较好持股基金质量的股票表现显著优于较差的股票,基于该指标构建的套利组合可以获得年化 14%左右的超额收益,且该现象不能被基金持股权重、中国市场系统性风险和其他定价异象所解释。本文首次发现了公募基金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的直接证据,拓展了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的研究。实证结论意味着市场中仅有一部分具有有效管理能力的基金改善了市场质量,因此优化基金产品评价以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对于加强散户投资“机构化”的正面作用有着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