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基于投资者关注的媒体报道影响投资行为的实验研究
    媒体报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已经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可,通过影响投资者关注程度影响其投资行为是一个可能的机制,但是注意力效应的难以分离和注意力的难以量化是相关研究的重要障碍。本文通过一个证券市场实验对投资者关注程度进行了定量测量,进而检验了媒体报道对投资者关注和后续投资行为的影响,发现媒体报道的数量与投资者关注程度显著正相关,从交易行为上来看,媒体报道更多也即投资者关注度更高的股票获得了更多的交易资金、其成交量也显著高于关注度低的股票,说明媒体报道作为注意力配置机制确实影响着投资者的行为。
  • 详情 中外股市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在不同波动状态下的变化规律
    在金融市场典型事实约束下,运用 ARFIMA-FIAPARCH 模型和极值理论分别对条件波动率和标准收益极端尾部建模,计算出各股市的极端风险,进而探讨在不同的市场波动状态下中外股市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沪、深、港三个中国股市之间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在剧烈波动期强于相对平静期,熊市期间强于牛市期间。同样地,三个国外股市之间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剧烈波动期强于相对平静期,熊市强于牛市。但是,中外股市之间的风险传染效应与上述结论相反,即相对平静期强于剧烈波动期,牛市强于熊市。
  • 详情 运用半线性信度模型计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操作风险,这就对银行业操作风险计量的 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缺乏始终影响着计量的准确性。针对 这个问题,本文将非寿险领域的半线性信度理论运用于操作风险估计,并改进了极值分布估计中阈值 的确定方法。通过半线性信度理论把商业银行自身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与行业内其它银行的外部损失 数据相结合进行建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缺乏问题。利用中国商业银行1990-2010 年的损 失数据对样本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估算了样本银行应配置的操作风险资本金,为监管部 门测算风险资本提供参考。
  • 详情 面向国债动态积极投资策略的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
    本文提出国债组合投资的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导出基于未来利率市场不确定信息的具备动态调整 特点的国债组合积极投资策略。该模型采用利率水平、斜率和曲率的“三位一体”的离散情景树刻画未来 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演化过程,其中特别考虑了广义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通过最小化国债组合收益的CVaR 风险,对国债组合进行积极动态配置;同时兼顾国债投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等要求,实现了国债组 合投资与管理中利率风险规避和收益能力的有效匹配。实证研究表明,与传统久期配比免疫模型相比,该 模型确定的最优策略不仅能够为国债组合提供更强的抵御利率风险能力,同时能够稳步提升其收益空间, 对于金融机构实现国债投资的积极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详情 考虑机会成本的算法交易策略
    为了减少市场冲击成本,高频交易者通常会将大额指令拆分为小额指令择机逐次提交,但同时也存在指令不能全部成交的风险。针对现有文献主要考虑指令全部成交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估计交易策略机会成本的方法,在最小化总交易成本的目标下,分析了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情形与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机会成本和择时风险情形下如何制定最优交易策略的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如果投资者只考虑冲击成本,或者虽然也同时了考虑机会成本但若所有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都相等,那么投资者最优的算法交易策略仍然是采用著名的交易量加权平均价格(Volume Weighed Average Price,VWAP)交易策略;如果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且对于所有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不一致但交易者能预先预期总的可执行指令大小的特殊情况,本文得到了此问题解的解析解,对于各交易时期指令成交概率不一致的一般情形,通过数值示例发现,对于不同交易时期指令的成交概率分别为递增、递减和U型三种不同情形,投资者同时关注市场冲击成本和机会成本时最优指令提交策略(Market Impact and Opportunity Cost,MIOC)的总交易成本均小于VWAP交易策略;如果投资者同时考虑市场冲击成本、机会成本和择时风险,通过数值示例发现,对于各交易时期指令成交概率分别为递增、递减和U型的三种不同情形,投资者最优指令提交策略(Market Impact, Opportunity Cost and Timing Risk,MIOCTR)的总交易成本均小于MIOC交易策略和VWAP交易策略;
  • 详情 基于流动性风险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
    :在现有的资产定价理论基础上,研究了非完全市场下的风险资产定价问题。首先在无套利下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定价,得到流动性风险的市场价格,进而给出了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的有效前沿。再从风险构成的角度给出了流动性风险的测度和市场价格,推导出两种形式的基于流动性风险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相对量表示风险的LBCAPM和以绝对量表示风险的LBCAPM)并揭示了资产期望回报的形成过程。最后,介绍了定价模型的应用前景。
  • 详情 股价关联变动:理论及中国证据
    金融市场中具有类似特征的金融资产(例如小市值公司,价值型公司)的收益存在共同的变动因子。本文建立了基于分类投资、区域偏好、信息传播的理论模型,推导出可实证分析的备检假设,区分了经典与非经典的资产价格联动理论。通过对沪深300指数调整成分股与股指期货上市交易两个事件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在沪深300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指数的年份,新调入(调出)指数的股票与指数的关联程度增大(减少),与非成分股的关联程度下降(上升);指数成分股与指数的联动性在股指期货上市后呈现收敛的趋势,股指期货上市前与指数联动性高(低)的股票在股指期货上市后与指数的联动性下降(上升)。这一系列证据表明,非经典理论对中国股市的股价关联变动有重要的影响。
  • 详情 风险与回报:基于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
    现代投资理论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高风险要求高回报,但对国外发达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发现,低风险公司的股票能实现比高风险公司的股票更高的收益,这一现象被称为“信用风险悖论”。为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同一悖论,本文试图用上市公司信用评级作为风险衡量指标,分别使用组合分析法,个股的Fama-MacBeth横截面和面板回归分析,研究中国A股上市公司信用评级和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本文发现“信用风险悖论”在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这一发现不依赖于经济周期和市场的变化,亦不依赖于模型和方法的选取。另外,信用评级作为除被评级对象和投资者之外的第三方,确实能提供给市场更多信息。
  • 详情 非预期股票收益理论与实证研究__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检验
    本文建立了股票非预期收益定价模型,提出了两个新的度量变量,即表示分析家关于公司会计收益的理性预期的修正变量δPepst/Pt-1 以及市场情绪变量URM,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多变量回归模型,并采用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中国股票市场的有关交易数据、机构收益预测数据和财务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的预测,发现:(1)、总风险与系统风险不能解释股票非预期收益,和Chambers和Freeman(2005)的结论相反,与非预期收益有关的总风险与系统风险也不能解释股票非预期收益。(2)、当期非预期会计收益期初价格比epst/Pt-1 、表示公司会计收益的理性预期的修正变量δPepst/Pt-1 1. 引言 以及市场情绪变量URM构成的三因素定价模型可以完全解释股票的非预期收益。
  • 详情 Weekly Momentum by Return Interval Ranking
    Existing research does not find significant momentum profits in many emerging markets including China. We propose an alternative momentum strategy which groups stocks into return intervals rather than percentiles. We apply the method to the China A-share market and find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momentum profits in weekly returns, but not in monthly returns. The weekly momentum lasts for about 1 year. More than half of the profit is realized in the first 3 weeks. We apply the method to other Asian equity markets and find significant weekly momentum in Hong Kong, Taiwan, Korea, Thailand, and Indonesia.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mentum may exist in different formats in different markets. Existence of momentum in a closed equity market like China supports momentum is pervasive in short-term stock retur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