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竞争程度之测度与分析---基于BL方法
    市场竞争只从市场集中度判定,将难以客观的反映出真实状况,因此本文使用Bresnahan与Lau提出的BL模型,利用非结构方法取得更多信息分析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在假设财险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下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运用2002年至2009年数据,求出竞争度量参数λ、需求弹性、产商间产出关系等指标,分析我国财险市场竞争情况。研究发现,我国市场呈现高集中高竞争的局面,保费规模对边际利润为负向影响,需求弹逐年性上升,显示价格竞争激烈。本文最后也提出强化预警、服务与产品创新、最适规模三点建议。
  • 详情 金融信贷是否是中国房地产、股票价格泡沫和波动的原因——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本文结合“有向无环图”(DAG)和递归的预测方差分解技术,克服了Granger检验和基于固定样本期的预测方差分解等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探讨了金融信贷是否是我国房地产、股票价格泡沫和波动的原因,并考察了信贷政策对房地产、股票价格影响的有效性,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同期还是中长期,我国金融信贷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有限、对股票价格影响相对较大,房地产、股票价格变动更多来自于人们升值预期和投机行为等导致的自身冲击。抑制我国房地产、股票价格泡沫和波动,金融信贷政策的作用可能有限,改变人们的预期和限制投机行为非常重要。
  • 详情 对中国持有美国资产机会成本的估算及其启示(博士生论坛征文)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数据,本文分别估算出1999年后美国投资者持有海外资产、美国国外投资者和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资产的资产所得。相比较而言,美国投资者持有的海外资产能获得较高的纯资产所得率。虽然近年来中国持有美国资产数量快速增长,但中国持有美国资产的纯资产所得率却较低。如果将同样数量的资产转由美国投资者进行对外投资,那么中美投资者所获得的纯资产所得之差便构成了中国持有美国资产的“机会成本”。随时间推移和中国对美国资本输出数额的逐年剧增,中国持有美国资产的机会成本也在同步增加。中国持有美国资产承受的机会成本既是美元国际地位的体现,也能反映出中国持有美国资产的收益状况,更是中美两国获取对外投资回报能力的对比。
  • 详情 地方政府显性激励、官员任期与地方国企过度投资(博士生论坛征文)
    本文以2001~2008年A股地方国企上市公司为样本,将以往对地方政府干预地方国企过度投资的研究拓展到官员任期。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官员任期的增加,地方国企过度投资呈现倒U型变化;并且官员任期对GDP增长较慢和R&D投入较少下地方政府干预企业的过度投资有倒U型的调节作用。对地方政府显性激励分组发现,在GDP增长较慢或R&D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官员任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在财财政净收入较小的情况下却不明显,相反在财政净收入较大的情况下能发挥作用。进一步对官员来源、去向以及任职地区进行分组发现,来自地方的官员、没有获得晋升的官员以及在东部省份任职的官员其任期均与过度投资呈倒U型关系。本文以过度投资为视角解释了地方官员推动经济增长可能的微观途径,也为这种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提供了微观证据。
  • 详情 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的政策传导与市场波动(博士生论坛征文)
    多数文献研究认为股票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达到预期目标。本文通过构建实际利率、货币供应量变动率和上证综指收益率的三元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施加长期约束,检验结论有利率不是纯粹外生于经济系统的变量,具有一定内生性,应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调节利率干预股市的效果要好于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干预效果,所以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以利率为主;我国股市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反映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 详情 股票流动性与资产流动性的相关性─理论与实证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从公司财务的视角探讨资产流动性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一方面,资产的流动性越高,现有资产的不确定性就越低,因而股票的流动性越好;另一方面,高的资产流动性也会带来投资机会的增加,导致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增大,从而降低股票的流动性。因此,理论上资产流动性与股票 流动性间存在不确定性。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特征,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资产流动性与股票流动性间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理,以及不确定性的产生根源;其次,以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资产流动性与股票流动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股票流动性与资产流动性显著正相关,资产的流动性越高,股票的流动性也越好。进一步,小规模、低成长型和融资受限的公司,二者间的正相关性更强。研究结果对正确评价企业投融资决策、资产定价和股票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详情 我国流动性调整下的CAPM模型研究
    运用Amihud的非流动性比率衡量流动性,并证实了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流动性溢价现象对现有的资产定价模型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为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并没有考虑也无法解释流动性溢价的问题。文章借鉴并改进了Liu的方法求得流动性因子,从而构建了流动性调整下CAPM模型(LCAPM),并研究发现LCAPM能够充分解释流动性溢价现象。此外,用LCAPM模型解释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和短期收益反转等市场异象,发现该模型能够解释这些传统定价模型所无法解释的异象,从而对我国的资产定价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 详情 (博士生论坛征文)投资者异质、卖空限制与市场均衡
    根据投资策略的不同,市场上投资者可以分为基本面投资者与技术投资者。根据投资策略异质的特色,且在卖空限制的影响下,均衡价格可分为三个层次,并且可推导得到在没有新信息的影响下,价格最终会趋向于基本面投资者的估值,而技术投资者将离开市场。本文还探讨了新信息对均衡价格的影响。通过有内幕交易与无内幕交易的比较发现,在无内幕交易下基本面投资者具有策略优势;而在内幕交易下技术投资者具有策略优势,而且内幕交易金额越大,优势越明显,而被内幕交易吞没的价值也就越大。因此,监管当局不应放大力气去教育投资者理性,而应加大对内幕交易的监管。若内幕交易金额得到控制,投资者便会自然趋向理性而关注资产的基本面价值。
  • 详情 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与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成本(博士生论坛征文)
    本文用股票市场换手率衡量投资者情绪,研究了股票市场环境对债券发行成本的影响。基于股票和债券价值决定因素的相似性以及风险特征的相异性,我们提出了同向效应假说和反向效应假说,实证检验结果支持同向效应,即债券融资成本与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一关系主要存在于与股票性质更为相似的含股权债券,而违约风险小的债券会进一步强化同向效应。
  • 详情 投资者保护和基金投资策略(博士生论坛征文)
    本文研究了公司投资者保护与基金投资策略以及基金业绩的关系。利用股票数据和股票型基金持仓股数据,本文发现投资者保护和股票收益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对于投资者保护差的股票,投资者需要超额收益作为风险补偿。同时,由于投资者保护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以及投资者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时更加偏好于投资者保护好的公司股票。但是对于有能力的机构投资者,他们能够在投资者保护差的公司中获得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