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第二版)》简介
    本书论述了时间序列的协整理论和金融时间序列波动性模型的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在时间序列的协整理论方面,包括单位根过程的极限分布和检验,单方程和系统方程协整关系的估计和检验,非线性、长记忆协整关系的建模和检验问题,协整系统的贝叶斯分析及变结构协整的理论、方法等。在金融时间序列波动模型方面,包括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模型)的各类一维和多维模型体系及各类随机波动(SV)模型的性质、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问题,讨论了变结构波动模型的建模及其应用等。金融波动性问题是当今金融分析中的重要课题,本书探讨了金融波动及其持续性的市场机制,建立了在金融波动持续性基础上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金融风险规避策略等。书中详细讨论了高频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与建模问题,研究了各类高频时间序列已实现波动率的计算方法和统计性质,讨论了超高频数据持续期的ACD类和SCD类两类模型。书中还讨论了小波方法在金融时间序列波动分析和建模方面的应用;讨论了各类连续时间资产收益模型及参数估计的MCMC方法。 本书可作为数量经济学研究人员、有关教师、经济和金融工作者的参考书,亦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 详情 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流动性实证检验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显示出个股的流动性受到市场因素的强烈影响,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市场的系统性因素。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A股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证实了我国大陆股市存在系统流动性,与美国、香港股市相比,这一因素的影响更显著;根据流通股每年的流通市值分组检验,发现我国大陆股市与香港股市相似,存在着“倒U”形态的规模效应;与发达股票市场不同,我国股市系统流动性的显著性比例与流通市值无明显的单调关系。
  • 详情 推出卖空机制对证券市场波动率的影响
    一直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证券市场上是否允许卖空存在很大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就在于引入卖空机制是否会加大市场的波动性甚至引发市场危机。本文运用非对称GARCH模型探讨了香港市场推出卖空机制前后市场波动率的变动情况,发现推出卖空机制不仅不会加大证券市场的波动,反而使权证券市场的波动率有所降低。
  • 详情 基金流量与股票市场稳定性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由熊转牛,我国基金市场与股票市场出现了罕见的“双向繁荣”景象。但值得关注的是,一旦市场出现逆转,基金会不会对股票市场带来“助跌”作用,成为金融市场不稳定的一个因素?为此,本文首先对西方学术界就基金流量与股票市场稳定性关系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国外基金流量与股票市场稳定性关系的历史证据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基金流量与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维护我国金融稳定性的相关建议。
  • 详情 资产证券化对美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美国金融市场结构的重大改变。在美国原有金融结构体系中,信用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传导渠道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资产证券化发展后,原有信用渠道的传导机制相应地受到了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发展前后时期货币政策的效率,证明了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确实在减弱,从而证明因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在弱化。
  • 详情 国债风险溢价预测模型在债券投资中的应用
    本文以利率期限结构信息为解释变量,对中期国债的风险溢价建立预测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利率期限结构的斜率因子和曲度因子对中期国债的月度风险溢价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利用该预测模型建立的模拟债券组合,与市场指数及债券型基金相比,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表现。
  • 详情 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利率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研究基础,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与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表明:(1)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影响、冲击效应及解释力远远大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对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的影响、冲击效应及解释力;(2)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不是引起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只存在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单向引导的Granger因果关系。
  • 详情 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及模型修正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特殊股权制度影响到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和股数科学合理的确定,进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结果。股权分置改革全部完成之后,涉及股改前数据的所有实证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也都不能忽视改革前后的股数和股价的不可比问题。现有的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指标修正方法五花八门,也缺少合理的经济逻辑和数据支持。本文证明忽视股权分置现实,或者不适当的修正都将导致偏颇的结论,进而提出了一个通用的修正方法,即每股非流通股的价格相当于每股流通股的一个百分比。然后用实际数据对这个百分比的表达式进行了估计,从而对股权分置条件下价格模型与回报率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显示,经过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优于未修正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现在的全流通改革是否公平地补偿了流通股股东。结果显示,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小的公司,补偿是公平的,但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高的公司,还是存在着大的非流通股股东剥削流通股股东的现象。
  • 详情 韩国指数期权发展的10年回顾与创新借鉴
    韩国KOSPI200指数期权是全球最活跃的衍生品合约。本文认为,按期权权利金收取低廉的交易费用等制度创新是韩国股指期权10年来爆发性增长的根本原因。本文还深入剖析了股指期权推出后对股票市场波动率、资金面、投资者结构、市场操纵行为等方面的影响。韩国股指期权衍生品创新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权证市场与即将推出的指数类金融衍生品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 详情 我国长期货币中性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1979年至2007年的经济数据,主要运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中国长期货币中性进行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发现:(1)货币供应量变动是名义GDP变动的Granger原因,却不是真实GDP变动的Granger原因,所以货币供应的变动仅仅影响名义产出,并不影响真实产出;(2)货币变动是物价变动的Granger原因。随后进行的回归分析货币供应变动仅仅影响名义产出物价水平;即在样本期间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货币长期中性在我国成立。因此,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来缓解目前的经济困境,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在长期内不可避免的面临通货膨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