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我国股市存在流动性效应吗?——基于宏观层面长、短期流动性影响的考察
    由于货币供应量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宏观层面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热点。本文从长期与短期角度,分别选取1990-2007年、1996年1月-2008年6月、2001年7月-2005年4月以及2005年4月~2008年6月四个时间段重点考察,实证结果发现,我国股市存在长期流动性效应,股价与货币供应量变动有正的相关关系。短期流动性效应受制度性因素等影响表现比较复杂。本文进一步选择可反映流动性的外汇储备、储蓄存款和存款准备金率指标与我国股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短期看,我国股市受这些变量影响,存在流动性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股票市场经济晴雨表作用的实证分析
    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应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但我国股票市场的走势与经济增长态势之间的关系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我国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吗?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股票市场起不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作用;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市场呈现出经济晴雨表作用。这说明,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善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成为我国股票市场发挥经济晴雨表作用的重要条件;同时,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助于缓解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严重不平衡的矛盾。
  • 详情 限售股流通与股价效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限售股上市流通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限售股的上市流通带来负的股价效应;样本公司的特征及股票的交易特性显著影响股价效应;在累积超额收益率为正的样本中,累积超额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与区间日均股票换手率、股票每股收益正相关;在累积超额收益率为负的样本中,累积超额收益率与IPO到限售流通股上市流通的时间、账面市值比、区间日均成交量负相关。
  • 详情 大额交易、市场流动性与非对称市场冲击
    利用沪深交易所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的大额交易的高频数据,本文研究了大额交易对于不同类型股票流动性和价格冲击效应。结果发现,对于不同规模与交易活跃度的股票,大额交易的价格冲击效应和市场深度冲击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大市值活跃股的大额交易价格冲击效应较小,市场深度冲击较大,而小市值不活跃股的价格冲击效应较大,但是市场深度冲击效应较小。
  • 详情 中国股市价格的跳跃行为:基于上证综指高频数据的参数分析
    本文以2001年3月1日至2008年2月29日的上证综指5分钟高频数据为基础,在参数模型框架内探讨了中国股市价格的跳跃行为。我们讨论了跳跃及一般几何Levy过程的性质,推导了最常见的跳跃-扩散模型的矩条件,并据此估计出了模型参数;此外分别通过Monte-Carlo模拟和Laplace逆变换得到了收益率的概率分布并分析了跳跃过程对其的影响。我们的主要发现是上证综指确实存在跳跃,而且跳跃次数相当可观;引入了跳跃的几何Levy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尖峰厚尾”现象,但对收益率分布特征的捕捉仍然有待改进;而且该模型在短期高估了跳跃的发生,在长期内又会低估。
  • 详情 基于上市公司业绩亏损的内部重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沪深两市123家上市公司报告业绩亏损的原因、应对措施和重组后的财务表现。研究发现,在亏损当年,样本公司出现一定程度的财务危机,偿付利息和短期借款的能力明显下降。公司在陈述业绩亏损原因时更倾向于归结外部因素,而很少将自身的管理水平列为亏损原因。在重组措施上更多地采取扩张战略。重组后的财务表现显示,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继续显著增长,职工开支和部门数量也趋于增加。销售成本率显著下降,但并无持续性。公司投资趋于减少,并通过削减股息减少现金流出,以度过偿债危机。
  • 详情 中国股市价格的跳跃行为:基于上证综指高频数据的非参分析
    本文以2001年3月1日至2008年2月29日的上证综合指数5分钟高频数据为基础,在非参模型框架内探讨了中国股市价格的跳跃行为。我们采用了基于Barndorff-Nielsen and Shephard(2004b,2006a)的方法,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检验证明了跳跃的存在;进而剥离出了股价行为中的跳跃成分,对跳跃产生的时刻、幅度以及分布特征做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几个跳跃个例产生的原因,以及对跳跃剥离后的收益率进行了几何Levy过程建模分析。我们的主要发现是:一、在我们的样本中,跳跃发生的天数占到了7-17%,跳跃过程的方差贡献则为30%左右;二、跳跃幅度是非对称分布的,且有集聚现象;跳跃发生的频率也跟股市所处的阶段有关,与熊市相比,牛市中跳跃发生的次数较多,并且大多是正向的;三、跳跃剥离后的收益率无论是从其统计特征,还是从建模估计角度来看,都接近于正态分布;四、虽然有些跳跃我们可以找出其触发事件,但一般来说,跳跃产生的原因并不明朗,因而需要进一步的细致分析。
  • 详情 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非线性操控应计额估计模型计量的“应计质量”度量财务报告质量,以Richardson(2006)模型来计量投资效率,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而检验会计信息是否发挥了定价和治理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融资约束和自由现金流量因素,财务报告能缓解投资不足和有效抑制过度投资;当公司面临的现金过剩程度越严重,财务报告更能发挥治理功能;但是,当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严重,财务报告未能发挥定价功能。
  • 详情 会计盈余质量、新股定价与长期绩效--来自中国发行制度改革后IPO市场的证据
    以往的研究指出中国上市公司发行前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行为导致了市场对盈余错误定价以及长期绩效下降。本文以发行制度改革后2002-2005年IPO公司为样本,用可操纵应计利润衡量盈余质量,得到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没有证据表明IPO公司总体上有显著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规模较小、成长性较高并处于非保护性行业的企业盈余信息质量较差;对这些公司,无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能基于盈余质量因素显著调低对公司盈余的估价,使得发行价格和市场价格不受盈余管理的误导。此外我们还发现,新股发行后两年的长期绩效的下滑并不能归因于对发行前较差盈余质量的错误定价。
  • 详情 公司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公司信息披露及其透明度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决定因素。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司信息透明度对信息不对称、市场流动性、IPO折价、权益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公司投资效率、公司价值(或绩效)等资源配置效率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实证证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对于丰富公司透明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