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估计方法、数值方法和市场有效性——对传统利率模型估计方法反思
    本文首先将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分成了四类,并总结了国内外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估计方法。作者利用中美利率数据证明了利率市场的有效性,估计方法和数值优化方法都会对模型估计结果产生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利用所有市场利率数据的新估计方法得到的参数会更加准确,可以消除利率市场的套利机会;遗传算法的估计结果不太稳定,单纯形法估计结果对初始值比较敏感,而矩形分割法的估计结果最为稳健。
  • 详情 股价同步性代表定价效率的高低吗?——来自我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证据
    “股价同步性”(亦称股价“同涨同跌”,一般用R2度量)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近年来财务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课题。本文收集1994-2004年中国股市的相关数据,构建不同交易策略,对股票收益的“惯性”和“反转”与R2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检验,以此考察“信息效率观”和“定价无效观”两种不同观点在解释股价同步性生成机理上的适用性。研究发现:(1)我国股市基本上不存在显著的短期“惯性”现象,而存在显著的长期“反转”现象,并且反转效应随着R2的上升而逐渐减弱,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信息效率观”不符;(2)经市场模型和三因素模型调整后的反转收益与R2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反转收益与股价同步性显著负相关;(3)在牛市阶段和熊市阶段存在较显著的短期“反转”现象,并且不同市场态势下短期反转效应与R2大小的关系不同,两者在牛市阶段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熊市阶段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不同市场态势下R2代表的经济含义不同。总之,本文的研究结论不支持“信息效率观”对股价同步性生成机理的解释。
  • 详情 中国股市“申购日效应”的实证研究
    本文根据现代金融学理论,运用基于广义误差分布(GED)的ARMA(1,1)-GARCH(1,1)模型对我国股市“申购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沪深两市都存在显著的负“申购日效应”这一“异象”;这种效应主要发生在新股发行规模不大的申购日;下跌走势阶段与上升走势阶段的“申购日效应”相比,前者的负效应比后者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与“申购日效应”发生概率以及负效应程度负相关。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月度效应分析
    传统的有效市场认为,股票价格是随即游走的,但随着行为金融学派的兴起,各种股市异象也相继被发现和解释。而典型地,西方国家的股市通常表现出一月效应、小盘股效应等等。本文也对中国股市的各月度收益率进行了统计性的描述,和尝试性的解释。本文分析发现,中国股市股市的月度效应既有和全球股市相似的地方也独有自己的特点。全球股市的一月效应和十二月效应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在中国股市上。而10月份的马克吐温效应上,中国股市和全球股市又表现出趋同性特征,并且10月份的股市都表现出下跌。除此之外还发现,中国股市的上半年月收益率通常较高,而下半年的月收益率的波动率加大。这可能和中国的农历年以及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表的公布时间有关。
  • 详情 战略引资、财务重组与中资银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积聚是长期困扰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中国银行业2002年至2006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本文实证检验了战略引资对中资银行信用风险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中资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股时间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关系,但与其持股比例显著负相关。由于“少数股权”的限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未真正改变中资银行的风险行为,不良贷款“双降”主要得益于大规模财务重组带来的一次性红利和强劲的经济增长。
  • 详情 国有企业IPO发行折价:基于政策信号理论的解释
    IPO发行折价是企业上市的一项重要融资成本。我们发现国有企业的IPO发行折价比非国有企业平均高出29.95%。已有文献大多从代理成本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则从政策信号理论出发探讨其原因。政策信号理论认为,国有企业较高的IPO折价是政府在私有化进程中主动向市场投资者传递的政策信号,表明维护长期股权价值的政策主张。我们发现,国有企业中政府私有化意愿较弱的公司IPO折价较高;国有企业IPO发行折价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股权控制链的长度显著负相关,这些关系皆不存在于非国有企业;此外,国有企业,特别是政府私有化意愿较弱的公司,发行后长期股权回报显著高于其它企业。这些证据都与政策信号理论一致,而不能完全被代理理论解释。
  • 详情 股权结构、高管激励、董事会与银行业绩: 中国商业银行的证据
    本文基于中国商业银行2005年与2006年的年报数据,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高管激励、董事会三个方面的银行治理机制与银行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政府持股比例与银行业绩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战略投资者持股、管理层持股,均有利于提高银行业绩;银行大股东控制效应不明显。此外,董事会规模存在显著的业绩正效应,具有金融从业经验的独立董事真正发挥了公司治理功能。
  • 详情 信用激励机制在小额信贷中的有效性研究
    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农信社小额信贷产品的实施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信用激励机制在其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些地区农户对于信用激励机制不甚明了。本文通过数理分析模型的构建,揭示以“贷款可得性”、“获得更大额度的贷款”等为代表的信用激励机制在促进小额信贷有效运作当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详情 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1 999-2004年的数据,对产品市场竞争及其变化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无论是从静态角度还是动态角度,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资本结构偏离目标资本结构水平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公司所在的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资本结构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的幅度越小;同时,在产品市场竞争强度趋向更加激烈时,资本结构表现出向目标资本结构接近的趋势。但是,产品市场竞争的动态变化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调整状况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的。
  • 详情 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控制权配置与激励安排是组织治理中的两个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从组织中委托人私人收益角度分析委托人控制权与代理人激励之间可能的冲突,进而通过上市公司数据对这一冲突关系进行经验检验O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显著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与股权性质、公司成长速度相关。民营控股公司中的冲突程度显著弱于其他类型公司,国资委控股公司中的冲突显著强于其他类型公司;而公司成长速度越快,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激励之间的冲突越强。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上市固有企业中股权激励效果不显著、甚至出现负效应的经验现象,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