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信用衍生品定价的综合模型——基于美国次级债危机背景下的研究
    信用衍生产品是有效分散、转移以及对冲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然而在2007年8月全面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中,信用衍生品却起到了放大器、助推器和加速器的作用。究其根源,信用衍生品定价失效是致使信用衍生品陷入次级债漩涡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盛行,信用评级机构的错误评级,突发性系统性风险冲击刻画不足以及违约回收率被高估,是导致信用衍生品定价失效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在以往研究中被弱化甚至忽略了。因此本文从结构模型出发建立一个综合模型,在不完全信息的框架下,通过引入跳跃成分、不可观测异质性,以及违约概率和回收率负相关的假定来纳入上述因素对定价的影响,进而对信用衍生品定价理论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
  • 详情 中国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存在性分析
    承保周期反映了承保利润的周期性变动情况,同时这种变动伴随着保费、保险产品的供给的周期性波动。在欧美等产险业发达的国家,承保周期现象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在我国由于经营机制和数据库建立不完善等问题,使得至今对承保周期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本文通过利用二阶自回归模型来检验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的周期存在性,经过检验认为机动车辆保险存在承保周期,因而,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关、投资者可以利用承保周期规律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 详情 CaR限制下的保险公司的最优投资决择
    CaR是最近儿年提出的一种新的风险测度方式,与VaR相比,它更适合对风险重视程度相对很高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本文用CaR测度保险公司的整体性风险,讨论了在可接受风险水平限制下,保险公司如何选择最大化终期则富的投资策略的问题。利用最优化原理,得到保险公司的最优投资策略和有效边界的显式表达式,接着分析了最优投资策略和有效边界在保费、索赔量以及索赔风险影响下的动态性质,最后用实际数据对保险公司如何选择最优投资策略进行了模拟。
  • 详情 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研究
    本文在对中国当前的三种农民工养老保险实际运作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提出了一个存在外来人口进入的动态劳动力市场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入养老保险的两期动态生命周期模拟模型。 论文探讨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后可能存在的7种情形以及4种养老保险模式,并且对不同情形、不同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量、社会福利变量以及养老保险体系变量共3类22个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了模拟分析,就经济效应对若干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讨论。
  • 详情 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本文依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运用总生产函数和两部门模型,揭示了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微观机制, 从理论上证明了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保险业发展对经济长期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其外部正效应。同时由于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使得保险业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其它部门。 因此,建议政府要重视并扶持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保险业,未来的中国保险业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 详情 公司治理、现金股利变化与盈余变化持续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分析
    本文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金股利变化与盈余变化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现金股利变化对盈余变化持续性的影响也有类似成熟资本市场所呈现的预测作用,但作用较弱;而且这种预测作用的强弱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现金股利变化对于盈余变化持续性的预测作用表现直接,并非通过股利变化的市场反应表现出来。该结论为市场参与者客观准确地判断上市公司业绩及其投资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 详情 治理环境、产权结构和控制权价值
    本文以2001-2004年间使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174笔大宗股权交易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外部治理环境和产权结构对大股东控制权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好的外部法律制度环境会降低控制权价值;在转轨经济中,具有政府背景的大股东,其控制权价值高于没有政府背景的大股东;较高的股权制衡程度能够降低大股东的控制权价值
  • 详情 控制权协议转让是有效率的交易吗?--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3年控制权协议转让的实证研究
    企业控制权协议转让是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最为主要的方式,这种直接的交易方式是否可以使企业控制权资源转移到更为有效的控制者手中呢?本文分析认为:在投资者保护不足的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协议转让中存在较多的无效率交易;并且,协议转让的股权比例越低,产生无效率交易的可能性越大。本文以 2000-2003年期间发生控制权协议转让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上述关于控制权协议转让效率的推断。
  • 详情 公司治理影响债务期限水平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本文结合中国制度背景,理论推演公司治理与债务期限水平之间关系。接着,采用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应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公司治理如何影响债务期限水平,采用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程序实证检验法律制度对债务期限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确实影响债务期限水平。实证结果支持了这样的论点——当公司治理水平高时,内部人(管理者/控制股东)受到更严格的监督,更少的管理者壕沟效应,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受到限制,公司将使用更少的短期债务。这些结果表明公司治理与短期债务的使用之间存在替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