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与防范
    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至少在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尽管中国现行的各项法规均不承认金融控股公司,但国内现行法令允许经济实体设立各类型金融公司,因此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准金融控股公司”。 2004年,德隆危机无疑是中国财经界最大的事件之一。作为以产业资本为主体、通过经营方式控股的德隆集团曾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旗下拥有177家子公司和19家金融机构。德隆是中国产业与金融混业经营的先锋,在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方面影响了一大批企业的行为。但是,德隆又聚合了准金融控股集团特有的风险,引发了区域性经济和金融震荡。 笔者由德隆事件入手,通过大量财务数据分析比较,阐述了金融控股集团暴露出的各种风险,并对如何防范这些风险促进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健康发展进行了详细讨论,据此提出对金融控股集团风险防范和监管的措施。 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金融控股集团” 的定义及分类,以及我国目前呈现出的许多各具特色的准金融控股集团的运作模式。德隆模式的核心是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是其中风险最大的一类。第二部分分析了德隆事件中暴露的各种风险,如:德隆通过庄家控盘为主来维持高股价,其内部错综复杂的金字塔型股权结构使得收益和风险严重不对称,靠资本运作构成收益主体的盈利模式中隐藏着资金链风险,以及资本结构不合理,投融资期限不匹配等。第三部分提出了对“金融控股集团” 风险防范与监管的建议:证监会和银监会如何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对风险的管理,通过强化董事、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的法律责任来保障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企业集团应以实业经营为主,将经营理念从“规模”转向“效率”,转变自身经营理念,提高风险意识;另外,企业集团可通过构建不同期限、不同行业互补的投资结构来分散风险,运用通用电器、中信泰富以及和记黄埔的案例,讨论了分散投资风险的有效措施,为立志“做大、做强”的金融控股集团提供借鉴。
  • 详情 中国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估计
    利率期限结构是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保值和风险管理、套利以及投机资等的基础。因此,对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是金融工程领域一个十分基础的工作。本文则是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尝试性研究工作。对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可以有许多方法,其中包括息票剥离法(bootstrap method)和样条估计法(spline approximation)。本文则同时利用这两种方法对中国2001-2002的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一个静态的估计,比较两种估计方法的静态估计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特征。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is the foundation of Asset pricing, financial products design, hedging and risk management, arbitraging and Investment. For this reason, the estimation of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is a fundamental research work in the field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is a trial on this subject. There exist many methods to estimate to term structure, which include the bootstrap method and spline approximation. This paper uses both methods to make a static approximation of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02, compares the static estimation results of two approximation methods, and then analyzes the dynamic change of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in China.
  • 详情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在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过程中,内部控制建设是改革中所要实现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对策分析,指出了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尚需努力的方向。
  • 详情 Decoupling CEO Wealth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Acquiring CEOs
    We explore whether compensation policies in bidding firms counter or exacerbate agency conflicts by examining CEO pay and incentives around corporate takeovers. We find that even in mergers where bidding shareholders are worse off, bidding CEOs are better off three quarters of the time. In the years following mergers, CEOs of poorly performing firms receive substantial increases in option and stock grants that offset any effect of long-term underperformance on their wealth. As a result, the CEO’s pay and his overall wealth become insensitive to negative stock performance, but his wealth rises in step with positive stock performance. Corporate governance matters; bidding firms with stronger boards retain the sensitivity of their CEOs’ compensation to poor performance following the acquisition. In comparison, we find that CEOs are not rewarded for undertaking major capital expenditures, and that they receive only minor downside protection.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at acquisitions are treated differently from other capital investments by the board in setting CEO compensation and our evidenc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elf-serving management hypothesis in corporate acquisitions.
  • 详情 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经营效率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正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等结构方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经营效率的比较,找出两者差异,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 详情 房地产信贷风险问题研究
    近年来,国家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仅2006年就调高了房贷利率、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重点发展中低价位普通住宅商住房等,使房地产贷款、房地产市场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也给我们研究和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试图结合江西赣州实证,对房地产信贷的变化情况、房地产信贷潜在风险做出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防范和化解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建议。
  • 详情 纳斯达克100指数跟踪股的产品与运作解析
    文章深入分析了Nasdaq100指数跟踪股(简称QQQ)这只美国著名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的产品设计、基本特征、组织架构及其双重交易模式和由此而生的独特的套利机制,总结了Nasdaq100指数跟踪股的独到的金融创新之处,为理解和借鉴国外ETFs的产品创新和成功运作的经验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帮助。
  • 详情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在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过程中,内部控制建设是改革中所要实现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对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原因分析、对策分析,指出了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尚需努力的方向。
  • 详情 基于人民币升值下的广东外贸地位波动性研究
    广东外贸同全国外贸具有显著的协整关系。从进出口增长态势判断,广东外贸可以当作全国外贸的缩影,它们的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人民币升值是导致广东外贸地位波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进出口意义上,人民币升值存在一个“拐点”,实证显示这个“拐点”大约是8.0702。当人民币升值未达到8.0702时,广东的进出口额有较大的增长;当人民币升值越过8.0702时,广东的进出口额则迅速衰减。全国的进出口情况也如此。
  • 详情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价值取向和操作流程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下称《收购办法》)和配套的《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下称《信息披露办法》)12 月1 日正式生效。两个“管理办法”对涉及上市公司收购的程序及信息披露事宜作出了详细规定。两“办法”的实施标志着以充分信息披露为基础,以促进上市公司收购重组、保障投资者权益为目的的收购法律框架基本形成。 加上在具体规定上的突破和创新,两“办法”在实践中正引发一场并购的变革,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对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乃至对国民经济的战略调整,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是经济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难度大,富有争议的问题很多。《收购办法》)和《信息披露办法》)是在总结中国近10 年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方面的经验,广泛地吸取境内外机构、专家学者和市场各方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精心设计和辛勤工作而制定的。《收购办法》参考各国收购兼并立法的有用经验,同时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鉴于《收购办法》现已进入操作阶段,本文谈谈个人对《收购办法》的价值取向和操作流程的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收购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