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THE STOCK CONNECT TO CHINA
    As a bridge between Chinese mainland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the Stock Connect program allows investors on both sides to gain mutual access. By analyzing how cross-border flows respond to macro-related shocks, we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possibly homemade foreign investors, genuine foreign investors are more likely affected by the U.S. monetary shocks, the exchange rate risk, the U.S. market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cross-market valuation disparity.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profiling different groups of cross-border participants over market integration.
  • 详情 Does China’s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Affect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The pilot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s (ETSs) of China were created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in a cost-effective and economically efficient manner,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regulated firms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to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effect of China’s pilot ETSs on firm-level financial performan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8 to 2017.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TS pilot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firms’ profitability and value, and a negative impact on operational costs. We also find that the ETS pilots improv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but that changes in technology have an indirect suppress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TS and short-te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providing support for the weak version of the Porter Hypothesis. Further, we show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 pric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firms’accounting-based performance but increases firms’ market value. Finally, we find evidence that, in contrast to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non-SOEs do not experienc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ir financial performance, led by the ETS pilots. Our findings hav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firm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 详情 普遍信任对包容性金融与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的影响
    普遍信任是影响包容性金融与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普遍信任与金融产业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普遍信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包容性金融和产业转型升级耦合协调度。但普遍信任对金融产业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会受到普遍信任和经济制度水平的约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水平和人力资本的提高也可以有效提升包容性金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水平。建议除了大力发展金融和产业内部的相关因素外,还可以采取提升社会普遍信任水平,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高等教育,多措并举,共同提升包容性金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耦合协调度。
  • 详情 中国金融体系的企业财务危机助长机制:一 个新的企业财务危机成因?
    企业为什么陷入财务危机?以外部政策环境冲击和内部高管过度自信为代表的危机成因已被揭示,存在信贷决策风险的金融机构的重大影响被忽视。本文基于一家未受调控政策直接影响、内部财务管理稳健的优质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典型案例,探究以银行主导、多金融主体联动的中国金融体系在企业财务危机过程中的活动和影响。本文打破了已有研究暗含的金融机构无信贷决策风险的假设,研究发现:存在信贷决策风险的金融体系的危机助长机制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重要外因;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助力企业加速扩张、恶化企业危机程度、加速企业危机过程三种机制加剧、加速企业的财务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危机助长机制的有效治理措施是提高金融体系的信贷能力,尤其是对不同还款能力企业的差别化风险评估技术,这是深化金融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 详情 知识产权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合
    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内在驱动力,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需要金融资本的催化,资本市场对于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知识产权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合历程。首先解释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内涵,然后梳理了知识产权资本化的政策指引,接下来介绍了常用的知识产权金融工具与举措,最后阐述了知识产权与多层次资本市场融合的情况。回顾我国十余年来知识产权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实践历程,进行经验总结,能够为各市场主体提供有益借鉴。
  • 详情 环境规制能否抑制企业金融化?来自中国的证据
    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Carbon dioxide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CO2ETS)为准自然实验,本文旨在探讨环境规制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获取 2007年至 2020 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和采用滞后型双重差分法,我们发现,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经过一系列稳健型检验,本文的主要结果仍然稳健。此外,我们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两个渠道影响企业金融化:信息不对称和企业投资机会。在异质性分析中,我们发现环境规制对非国有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企业金融的抑制效果更大。本文得到结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有效地实现减少 CO2 排放和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双赢局面。
  • 详情 政治不确定性对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
    本文以 2002-2012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 31 个省区省级主政官员的更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政治不确定性的视角,基于中国省级主政官员更替这一具有“准自然实验”性质的事件,利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实证检验了政治不确定性对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更替对公司股票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正向影响程度在国有企业和非政治关联性企业的样本中更为显著;同时,政治不确定性因政治不确定性强度对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而存在明显差异,在省级新任主政官员来自于异地这一子样本中正向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宏观政治环境和微观企业行为”这一领域的文献。
  • 详情 基于改进logit模型的破产风险预测研究
    本文 在传统 logit 模型 基础上添加股票市场变量( 超额收益率、波动率和价格 )并采用改进后的模型对我国企业破产风险进行实证 研究 。 同时文章还考察了 抽样 方式对 logit 模型在破产预测方面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1) 引入的股票市场变量 统计意义上 显著且能提高模型的拟合度,表 股票市场变量确实包含有用的破产信息( 2) 在 logit 模型中加入股票市场变量 不仅 能够 显著 提高模型破产预测的准确率,也能显著增加模型的破产信息含量( 3) 随机 抽样 的 logit模型破产预测的准确率更高 、 模型的破产信息含量也更多。
  • 详情 城投债承销与银行系统性风险
    在我国城投债市场中,商业银行是主要的投资者与承销商。本文认为,城投债承销业务中存在收益与风险相分离的现象,即承销银行获得了承销收入,而债券违约风险主要由投资者承担,这也激励银行积极开展承销业务。而城投债的投资者以商业银行为主,因此加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本文基于2009-2019年23家银行及其承销的2476支城投债的季度面板数据,对该风险传导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1)城投债利差对承销银行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银行承销业务的地理集中度会影响城投债的风险溢出效应,且短期与长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城投债的风险溢出效应。因此,建议进一步明确银行承销业务的责任,避免承销产生的风险外溢。其二,应避免银行城投债承销业务的快速扩张,并稳步构建合理的城投债承销网络。其三,优先化解经济下行地区的城投债风险,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形成。
  • 详情 科技赋能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吗? —基于金融供求结构的视角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对释放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金融体系脱虚向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11-2020年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及不同实体行业效率的影响,并基于中国银保监会官网金融许可证信息爬取的258772条金融机构数据,结合499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构建金融供求结构指标,从金融供求结构的视角考察金融科技脱虚向实的影响渠道。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对金融支持第三产业效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各种稳健检验均支持这一结果。在金融供给端,金融科技从增强金融机构竞争程度、提升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缓解资源错配三个维度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在金融需求端,金融科技通过增强企业贷款可得性、深化实体行业与金融业关联程度改善金融需求结构,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最后,金融科技的脱虚向实作用在对外开放水平低、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较少和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揭示,金融科技的应用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金融供给结构的不平衡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