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机制

  • 详情 环境规制能否抑制企业金融化?来自中国的证据
    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Carbon dioxide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CO2ETS)为准自然实验,本文旨在探讨环境规制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获取 2007年至 2020 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和采用滞后型双重差分法,我们发现,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经过一系列稳健型检验,本文的主要结果仍然稳健。此外,我们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过两个渠道影响企业金融化:信息不对称和企业投资机会。在异质性分析中,我们发现环境规制对非国有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企业金融的抑制效果更大。本文得到结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有效地实现减少 CO2 排放和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双赢局面。
  • 详情 融资融券不对称对股票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
    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交易机制不对称现象。本文研究融资融券不对称交易制度对股票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定价偏差程度取决于多空力量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信念分歧程度,并且在低估和高估时呈现不同的模式。当市场均衡价格处于高估时,融券卖空限制对价格发现效率的负面效果则会随着多空力量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信念分歧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市场均衡价格处于低估时,融券卖空限制反而使得股价更快向其内在价值靠近,因而提升价格发现效率。随后,本文通过我国A股交易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对于监管层来说,发展和完善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首要任务便是使融券卖空发挥其逆向调节市场的基本功能。
  • 详情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的演进及评述
    本文梳理了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机制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交易机制演进的路径,并参考国际经验,基于期货交易机制的现有研究,提出了调整交易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交易规则及实施细则的修订优化了业务规则体系,满足了产品创新需求,体现出专业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同时,建议中金所参考国际经验,充分征求多方意见,制定合理的、有预见性的修订方案。建议股指期货合约及其交易细则参考国际经验,调整现行的交易时间并修订熔断机制条款。为促进期货市场发展、提高市场流动性,保证金、手续费应进一步降低,而持仓限额应进一步增加。交易所在股市暴跌期间的应急措施应及时调整。
  • 详情 混合撤单模式的设计在开放式集合竞价中的作用: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本文采用博弈论,特别是廉价博弈的思想,以及中国股票市场的数据分析了先允许撤单后禁 止撤单这种混合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合竞价的均衡结果。研究发现,混合撤单模式的设计具有两重作用: 既能减少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又能抑制价格操纵。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证据进一步表明,与 封闭式集合竞价相比,具有混合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合竞价的确能显著增加开盘交易量,并且能提高开 盘前阶段的价格发现效率。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开盘价格确定方面,具有混合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 合竞价是一种更有效率的交易机制
  • 详情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的PVAR分析
    本文利用1990~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应用新近发展的PVAR方法,研究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着非对称的互动关系: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产业升级都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但是反过来,技术进步和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并没有对金融发展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此外,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着良性的正反馈交易机制。因此,三者之间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作用机制,即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进而间接促进对外贸易产业升级。
  • 详情 交易前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关系的研究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7月1日开盘由封闭式集合竞价转为开方式集合竞价,文章以此开盘集合竞价透明度提高事件研究交易前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事件前后的平均交易量、交易金额、流通市值和总市值对比看出事件后市场比较活跃,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事件前后无偏回归结果系数β的比较分析表明交易前透明提高以后价格发现效率明显提高,交易价格更加有效,促进了价格发现。进一步运用基于方差分解方法得到的定价误差在事件前后也呈现显著性差异,即事件后的定价误差显著小于事件前的,这证明交易前透明度提高以后交易价格偏离有效价格的程度变小,进一步证明事件后价格发现效率确实提高。最后得出文章研究结论,交易前透明度提高以后价格发现效率显著提高。这进一步充实了交易前透明度研究的文献,同时对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更对东亚新兴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机制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 详情 基于理性预期框架的停牌制度研究:理论与实证
    本文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构建模型,通过定价偏差、信息揭示程度、市场深度和价格波动 分析了连续交易机制和停牌制度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交易和停牌的优劣,实际上取决于市场 知情者人数的多少;而公告信息精度的高低,也在另一方面决定了停牌实施的效果。另外,本文使用中国 股票市场的停牌和交易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关检验。结果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无论是例行停牌还 是警示性停牌,停牌后的市场深度和价格波动总是大于非停牌日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股市的停牌在一定 程度上并没有达到优于连续交易的预期效果。
  • 详情 银行间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研究
    我国国债市场分成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两个市场不同的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机制决定了两个市场的割裂状态。文章采用了反应市场总体水平的指数收益率,指数波动率和平均非流动性研究两个市场之间的信息溢出效应。主要有如下发现:首先,在短期内两个国债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溢出,银行间市场对交易所国债市场甚至有更多的影响渠道;其次,两个市场相互影响的方向取决于新信息的来源;第三,宏观环境的改变对两个国债市场的收益率和非流动性有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在中长期下,宏观环境对银行间国债市场的冲击很大程度来自通过交易所国债市场的间接影响,而宏观环境对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冲击主要是直接影响,通过银行间国债市场传导的间接影响不明显。
  • 详情 从权证走向期权
    本文首次从理论上指出现行权证交易机制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并进一步指出国内权证交易的问题与教训:创设方利益冲突的双重角色,定价机制紊乱与天量创设,不完整的卖空功能扭曲价格发现机制与助长过度投机,投资者衍生品知识贫乏与风险意识薄弱,以股票交易的思维应对风险特性迥异的衍生品交易,风险监控手段的落后与风险揭示流于形式。 本文提出,必须完善权证交易机制,保证公平参与,鼓励与保证公平定价;加强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引入衍生品交易实时风险监控系统;加强对业界人士的培训与投资者风险教育,设立投资者风险教育基金。并指出,期权与权证相比有着天然的公平性优势,应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实现期权交易。
  • 详情 利率互换的交易机制与交易动机分析
    利率互换是全球最主要的衍生产品之一,但在中国仅有两年历史。本文在介绍利率互换的交易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利率互换的交易动机。本文先从利率互换的功能出发,然后分别综述性地分析了固定利率的支付方和浮动利率的支付方两者的交易动机。本文最后了针对我国目前利率互换市场发展现状,提出应该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宣传利率互换产品,扩充交易主体,从而繁荣我国利率互换市场。